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唐朝杜如晦故事二则

唐朝杜如晦故事二则

日期:2017-04-09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计谋,传为美谈。后人因以“房谋杜断”喻指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谋划国家大事。

杜如晦少年时聪明伶俐,神采飘逸,悟性极高。归唐后,李世民任用他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改任陕州长史。李世民封王后,开府置属,广揽人才,罗致博学之士十八名,命画家阎立本作肖像,文学家褚亮题像赞,辟文学馆, 令十八人轮三番值班。李世民早晚入馆讨论文籍政事,彻夜不倦,时人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名列前茅,高居榜首。

后杜如晦被朝廷外迁,房玄龄知道后,便对李世民说:“王府僚属升迁外调的人很多,其他人都不足惜,唯杜如晦聪明过人,洞达事理,是辅佐您治国安邦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假如您仅想保住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不用他;如果一定要得天下的话,那么非用杜如晦不可。”于是,李世民便留杜如晦为秦王府掾史,封建平县男,补授文学馆学士,并为之作像赞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任左右相,珠联璧合,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杜如晦比房玄龄小6 岁,却先房玄龄18 年去世,可谓英年早逝。

有一天,唐太宗在吃味道鲜美的甜瓜时,忽然想起了杜如晦,不禁潸然泪下,吃了一半便停下了,派人将另外的半个甜瓜放到杜如晦灵位上,以示悼念祭奠。后来,唐太宗将黄银官带赐予房玄龄时,又对他说:“杜如晦曾经和你一起齐心协力辅助我,今日赏赐,却只有你一人了!”言罢不禁又黯然泪下。因为当时民间有黄银带能祛除鬼神恶气的说法,所以不便赐给杜家黄银带。太宗便叫人取来金带,派房玄龄亲自送到杜家去。后来,唐太宗下诏在凌烟阁(后人称功臣阁)中绘功臣像,为24 名开国元勋树碑立传,长孙无忌,王孝恭以下,杜如晦名列第三,魏征居四,房玄龄第五。

刀下救人

相传,唐朝名相杜如晦是襄垣县城底人氏。

有一年,杜如晦回乡探亲,走到襄垣境内,见到一位老妇人边走边哭。他下马拦住问道:“老嫂因何事伤心?”老妇人见他穿着普通,误认为是个商人,极不耐烦地说:“客官不必盘问,与你说也无用。”杜如晦说:“你有委屈之事,对我说说,或许能为你分忧解愁。我虽不是大官,却常久在外经商,认得朝中许多大官。”老妇人说:“哎呀!客官,明天正当午时,县官要开斩我那冤枉的女婿张生啊!你如能搭救于他,老身今世难忘客官大恩,来生变牛变马也要……”杜如晦说:“老嫂言之太重了,不知你的女婿身犯何罪?”老妇人说:“我那多病的女儿,不忍拖累女婿,自个儿寻了短见。村中有个财主和我女婿有仇,便用金银买通知县和证人,让证人诬告我女婿害了我女儿,把我女婿问成死罪……”杜如晦问:“莫非你女儿非你亲生?”老妇人说:“哎呀!老身就生了这么一个女儿,已累了女婿八年多。”杜如晦点头说:“何人可证你女儿上吊自杀,又是何人证明你女婿杀害其妻呢?”老妇人说:“证人是邻家一位嫂子。那天我女儿病得厉害,说啥也不吃药了,她说她的病好不了,吃药也是白花钱。女婿找来这位嫂子,让她好生照顾我女儿,然后来我家拿了钱去抓药,结果我女儿上吊死了。事发前,那嫂子曾对我说过,我女儿自打有了寻死的念头,便准备了绳子。这位嫂子劝过她,并将绳子藏了起来。结果她趁嫂子去茅房的机会,就上吊死了。可是过堂时那位嫂子竟说我女儿好好的,女婿抓回药来,唠唠叨叨嫌药贵,就掐死了她……”

“你女婿和那财主有什么仇?”

“这事说来话长。当初那财主想要我女儿为妾,老身认为财主年老,妻妾如蚁,就拒绝了他。后来,我女儿就嫁给了张生。财主恨我女婿,就诬告他为盗。我女婿和他到县衙打官司,前任县官是个青天,打了财主四十大板。因此,财主就仇上加仇……”

杜如晦考虑了半天,说:“你先到县城喊冤,告那个恶财主,我随后就到,定能救你女婿。”

老妇人向杜如晦叩拜后,即往县城去了。

杜如晦扮成术士,去村里明察暗访;又找见那位证人,向她晓明利害,然后拿上那位财主送给她的衣物和银两,次日赶到县城。

县城街上,人们得知开斩凶犯,挤了个水泄不通。

这时一声呼喊:“行人闪开,让刑车过去!”只见一辆牛车拉着一只木笼,木笼里锁着一个犯人,犯人的头露在外面,脖子后插着亡命牌子。两个刽子手拖着犯人走近斩桩,举起鬼头大刀,只待午时三刻,县官一点朱砂,即行开斩。

“时辰到!”监斩官大声吆喝。

刽子手举起大刀,正要砍下去时,忽听有人断喝:“刀下留人!”原来杜如晦纵马赶来。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