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刺客系列:一个人独自思考人生是件危险的事情

刺客系列:一个人独自思考人生是件危险的事情

日期:2017-04-09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译文:之前,孙策杀许贡,许贡的小儿子和门客逃亡躲藏在江边。孙策单骑外出,仓促间与许贡门客遭遇,门客击伤孙策。)

米兰·昆德拉一个人在书桌前思考人生,结果上帝在发笑的同时,给了他一个诺贝尔奖。

巴洛特利一个人在禁区里思考人生,结果必进球被对方破坏的同时,给了他一个“巴神”的诨号。

小霸王孙策一个人外出思考人生,结果遭遇刺客,落了个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下场。

有句老古话,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君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刚刚平定江东、拉仇恨无数的一方诸侯孙策。

从区区数百人马投靠袁术开始,到神速打下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这江东六郡,势力范围扩大到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孙策绝对属于牛人的范畴。

但是,牛人孙策的神勇在引来一片赞誉和腹诽之余,另一个名叫郭嘉的牛人却说了这样一句话:“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因为孙策有单骑出猎,在野外思考的习惯,郭嘉认为刺杀将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不幸言中。

说起孙策被刺事件,必须说到许贡。

许贡最早是扬州军分区司令(吴郡都尉),后来当上了扬州市长(吴郡太守),算是刘繇阵营的一员。

孙策平定江东,首先对上的就是汉室宗亲刘繇,虽然刘繇有几分实力,但在小霸王孙策面前只能充当一个被击败的背景人物。

孙策占了扬州,前任市长许贡只能逃亡。

许贡要是就此销声匿迹,保全性命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他投靠土匪严白虎,妄想夺回失去的扬州。

后来,严白虎也被孙策击败,孙策秉承做人留一线的原则,并没有对严白虎和许贡斩尽杀绝。

孙策的一念之仁并没有得到许贡的回报。

许贡想出了一个“调虎离山”的计策,他向把持中央政府的曹操打报告,推荐孙策到中央任职。

孙策截获了报告,看穿了许贡贼心不死,一根麻绳了结了许贡。

仇恨就此结下。

许贡死了,树倒猢狲散,儿孙、门客、爪牙四散。

但是,有三个门客并没有逃走,而是想方设法找机会为主人报仇。

孙策对于潜伏的危机并未察觉,依然保持这一个人担起外出思考问题的习惯。

江东的未来如何?是积极进取还是保守观望?如何对待曹操?如何对待汉献帝?……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年轻的孙策拿主意。

这一天,孙策又一次一个人外出,终于被三个刺客找到了机会。

《三国演义》第29回是这样描写的——

只见树林之内有三个人持枪带弓而立。策勒马问曰:“汝等何人?”答曰:“乃韩当军士也。在此射鹿。”策方举辔欲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刺。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靶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应弦而倒。那二人举枪向孙策乱搠,大叫曰:“我等是许贡家客,特来为主人报仇!”

虽说后来侍卫赶到,杀死了刺客,但孙策受了重伤。

刺杀成功!

关于孙策的死,有至少三种说法。

第一种,武器淬毒说。

这种说法比较符合一般逻辑。

三个门客知道孙策武功高强,不出点阴招没有胜算,所以在武器上淬毒,孙策面部中箭,面部神经丰富,毒性难以控制。

第二种,毁容愤怒说。

这种说法比较有意思。

孙策是个帅哥级别的人物,面部中箭基本上等同于毁容,这是一个颜值控绝对不能接受的。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以治,但要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也不能动怒。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怎么还能建功立业?”于是砸了镜子,掀了桌子,气愤地放声大吼,伤口崩裂,伤势加重,没过多久就死了。

第三种,于吉为祟说。

这种说法很是玄幻。

古代玄幻小说《搜神记》中记载说,孙策杀死了一个叫于吉的方士,此后,每一独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身后。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看到于吉出现在在镜子里,回头看,却没有人,几次三番,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孙策在临死前为自己打下的基业选定了接班人。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孙策会选择老三孙翊接班,因为,孙翊简直就是一个小孙策,史称“骁悍果烈,有兄策风”。

但是,孙策却选中了二弟孙权。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