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辽金西夏 > 女人系列:杨家将的天字第一号大仇人

女人系列:杨家将的天字第一号大仇人(2)

日期:2017-04-06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可是人家韩德让已经成家了,堂堂太后当然不能做“小三”,她亲手毁了韩德让温暖的小家庭。据野史记载:“萧氏与韩私通,遣人缢杀其妻。”此后,两人“入居帐中,同卧起如夫妻,共案而食。”

据苏辙的《龙川别志》记载:“见虏母(萧太后)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坐驼车上,坐利用于车下,馈之食,共议和事。”这对高贵的男女,异常亲密,超越了普通的君臣礼仪。

《辽史》记载说:在一次马球比赛中,韩德让被一个贵族不小心撞下马,受了点轻伤。萧太后勃然大怒,当场就宰了那个蠢货。其实,体育竞技磕磕碰碰,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伤害了韩德让,那就不行。

事实上,这些记载大都言过其实,甚至是故意黑。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并没有和韩德让有君臣之恋,只是有些人炮制了绯闻用来丑化萧太后,相关考证已经澄清了这点。

后世对萧绰的评价是“政治家”和“军事家”。

正是“雍煕之战”、“澶渊之盟”这两次载入史册的战斗,让萧绰坐实了后一个评价。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第二次北伐,不但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还要报上次高粱河惨败的一箭之仇。

宋军兵分三路,东路军曹彬,中路军潘美,西路军杨业。曹彬和潘美是大宋的两大战神,杨业是北汉降将,作为1.0版杨家将,也是大大的有名。战役初期,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措手不及的契丹人节节败退。

但萧绰的亲自出马,一举扭转了战局,她的战术是延迟东西两路宋军的进攻,一举击溃冒进的曹彬中路大军。

契丹人骑兵的机动能力得到了完美的运用,三路大军之间的联系被来去如风的契丹游骑割断,曹彬在前有强敌,后有骚扰的情况下,大败!

接着,萧绰又拿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转头对付杨家将,就像演义小说中的金沙滩,包括杨业之子杨延玉在内的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杨业杨老令公并没有像演义小说中所描写的撞死在李陵碑前,而是中箭被活捉的,之后才在悲愤之下绝食殉国。

萧绰下令将杨业的脑袋割下来,装进木匣子,传送到各个战线,辽军士气大振,重新占领了之前被宋军收复的疆土。

君子报仇,十八年不晚,女人也是一样。十八年后的公元1004年深秋,萧绰再度披挂,辽国皇帝御驾亲征,二十万大军南征大宋。

萧绰这次的战术很简单,就是——绕开防御坚固的大城市,直扑宋朝首都。两个月的功夫,辽国军队像武装游行一样,打到了澶州城下,距离距北宋都城开封也就隔了一条河而已。

宋朝的皇帝是一茬不如一茬,忠臣良将也是凤毛麟角。在一片迁都的提议之下,寇准力挽狂澜,说动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澶州前线的宋军士兵果然士气大振,勤王的援兵也源源不断地到来,双方在城下对峙,萧绰南征大计受到极大的打击。

不久,又一个打击接踵而来——辽国名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的时候,被宋军用远程精确制导的床子弩射中脑袋一命呜呼。

再加上,醒过神来的宋朝军队对辽军的后路展开骚扰,这种骚扰是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的,深得我朝太祖游击战麻雀战的精髓。

孤军深入的辽军危险了。

政治的精髓不在于一味的强硬,更多的还是妥协和平衡。

精明的萧绰审时度势,为了避免即将到来的失败,果断抛出橄榄枝,决定阵前议和。

郎有情,妾有意,萧绰的媚眼抛出去,马上得到了宋朝积极而热烈的回应。

最终,两国达成协议:

1、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恒为兄,萧绰则当上了赵恒的叔母,也就是婶婶;

2、维持宋辽之间旧有的边界;

3、宋国每年向辽国无偿提供资金粮食若干。

这次妥协史称“檀渊之盟”,虽然被评价为宋朝丧权辱国,但毕竟中止了长达25年的宋辽战争,两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

和平了,儿子也长大了,萧绰毅然放手。

公元1009年,萧绰为耶律隆绪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把皇权彻底交还给耶律隆绪,结束了她四十多年的摄政生涯。

萧绰下一步的安排是去南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安享晩年。那时候,北京还没有雾霾。

不幸的是,就在南行的途中,萧绰染上了疾病,不治身亡,终年57岁。

两年之后,韩德让在征高丽回师的途中病亡,终年70岁。

两人终于又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了。

尘归尘,土归土。萧绰是被人爱也好,被人恨也罢,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也好,是一个母夜叉也罢,又有什么关系呢?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