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趣闻 > 清朝伶人轶事:一曲《扫花》酬知音

清朝伶人轶事:一曲《扫花》酬知音(2)

日期:2017-10-25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然后,经过这位仆夫的安排,招呼来车马,将平阳中丞的眷属送到了安养的住宅。

平阳中丞的眷属到了住宅之后,发现那住宅屋宇非常精美,里面吃的米面、烧的柴禾,用的器具,以至于簸箕、笤帚等,全部齐备。但是,就是不知道那位仆夫的主人是谁。

此时,平阳中丞的案子已经判定,他按罪是被处以死刑,要被砍头的。

平阳中丞被押禁到刑部大狱之后,在狱中呆了很久。这期间,他生平的那些故人、旧交、同僚,几乎没有人去探望过他。

有一天早上起来,突然有人来狱中探望平阳中丞。那人到了狱中,哭着拜倒在平阳中丞的面前,久久不能起身。

那人哭了很久,等到他起身的时候,平阳中丞才认出,原来,来人正是某伶。

这时候,某伶已经不再唱戏做伶人很久了,他已经退出伶人的行当了。现在,他在京中当富人。

平阳中丞夫人及眷属安养的住宅,就是某伶帮她们置办的。

于是,某伶又安排人在狱中为平阳中丞准备了酒菜,他准备为平阳中丞最后再唱昆曲《扫花》一出。

(《扫花》一出,若果真是《邯郸记》中的折子,那么,这与本文的联系更紧密了,想想《扫花》的剧情,想想平阳中丞遭际,不正是一枕黄粱梦吗?)

刚唱了半阕,平阳中丞大哭,某伶就止住声音,不再唱下去了。两人相对,眼泪就像穿起来的珠子,断不了线。

打这以后,某伶每天早晚都会来狱中,看顾平阳中丞的冷暖,伺候平阳中丞的饮食,比那些孝子对亲人的侍奉还要周到。

平阳中丞行刑当天,某伶为他准备了棺椁,将他厚敛。之后,他又全权负责,安排护送平阳中丞的灵柩和妻子儿女一同返回故里。他还为平阳中丞的眷属准备了家居的费用,估计这些费用够她们以后的生活用度后,他才放心。

后来,某伶的去向无人知晓,也无人知道他的结局如何。

人常说,知己难求、知音难觅。这天下,也只有对知己的感怀,才会让人没世难忘。

可惜的是,平阳中丞只够当某伶的知音。他要是能当民众的知音,那该有多好啊!

“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唐李德裕对贫寒士子的爱护,竟得如此高誉。

呜呼!

李德裕的高德,真是让人想见其风采啊!

这又是怎样的人物啊!

附文中相关资料:

【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是巡视各地军政、民政的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得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权,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承宣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一般省里设有三司,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中丞】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中丞。中丞因居殿中而得名。掌管兰台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因负责察举非案,所以又称御史中执法。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唐、宋两代虽然设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职。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职都御史即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两代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使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衔,因此明、清巡抚也称中丞。

【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也是乐谱上各个记音符号的总称。符号各个时代不同,现在通用的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中国传统音乐中,在笛上翻七调的宫调系统。唐、宋以前,俗字谱(燕乐半字谱,或称古工尺谱)一般用固定唱名法;歌舞伎音乐被戏曲音乐代替以后,近代工尺谱为适应不同角色采用同一唱腔的需要与便利,逐渐改用可动唱名法。由此,应运而生的即工尺七调。这种民间宫调系统,重宫而不重调。七调只为表明调高(宫音位置)而设,其调式涵义一般只隐藏在“煞声”(具体曲调的结音)中。

【李德裕】(公元787年~公元85 0年),字文饶,唐代赞皇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宰相李吉甫之子。少好学,以父荫补校书郎,唐穆宗时,擢为翰林学士,累迁为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常常援助那些出身寒微的读书人,后被被贬为崖州司户,士子们都为此垂泪。当时有人作诗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