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趣闻 > 古代状元一般封的官职

古代状元一般封的官职

日期:2022-02-15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作为科举考试最优者,他们10年寒窗苦读,高中状元以后,到底会封什么官呢?

每个时期不同,宋朝时期,一般会封个某州通判,这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皇权,亲自设立的一个官职,由皇帝亲自任命,到各个州去辅佐知州(州一把手)治理地方。

一般会负责地方的粮运,水利以及诉讼等相关事项,除此之外,他们对州府的最高长官还有监察的责任,也因此他们的身份非常特殊,可以直接绕过上级,向皇帝禀报各州的事情。虽然是各州的副职,但各州的最高长官都非常忌惮他们。如果放到现代社会比较的话,除了皇帝赋予的特殊权利外,他们的职责就相当于副市长。

如果要是在明清时期中了状元,一般情况会先分配到翰林院,官至从六品,比七品芝麻官稍微大一点点。但是他们的身份非常特殊,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非常高。

翰林院从唐朝设立开始,最初是容纳具有各种才艺的人才机构,其中包括会吟诗作赋的文士,饱读经典的学士,还有算卦的,玩杂耍的,会下棋的,论道的,吹拉弹唱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皇帝需要他们的时候,召见他们去陪玩,根本上说他们与政治毫无关系,只跟皇帝的爱好有关系,也没什么政治地位。

后来这帮人一分为二,那些学识渊博,精通文辞之人,被分配到了翰林学士院,简称翰林学士。专门帮皇帝临时起草诏书,帮专门从事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官员,临时分担一些压力。另一帮人则成为了翰林供奉,继续侍奉皇帝的娱乐活动。

到了明清时期,翰林学士已是正式官职,是朝廷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直接受命于皇帝,从这个机构走出来的人才非常多,比如白居易、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方孝孺、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

也因为翰林院的辉煌,导致天下读书人,毕生愿望就是参加科举进入翰林院,从而导致翰林院,积累了大量的国家储备人才。状元进入翰林院,没分配实际职务之前,一些散官的权力都比他们大。

那么,中国第一个状元又是谁?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经过几个朝代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清朝末年才正式废除。从公元605年,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选拔人才,到1905年光绪朝正式废除,经历了1300年。

历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是诞生于唐朝的孙伏伽,此人原本是隋朝人,在隋朝就考中了进士,早年做过地方小吏,最高担任过万年县的法曹,相当于,我们现在县级司法部门的一把手。

隋朝覆灭后,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他也顺应时代归顺了唐王朝,建国之初李渊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加以完善。

公元622年,唐朝举行了第一次建国后的科举考试,孙伏伽成绩名列甲榜第一,成为中国第1个状元。

后来玄武门之变后,孙伏伽极力拥护李世民,李世民称帝后,重用了他,后来官至大理寺少卿,公元658年,在家里寿终正寝。

经历1300年的科举考试,哪个地方诞生的状元最多?

从唐朝到清朝末年(包括辽、金、元三朝),加上一些短命的政权(如太平天国,大西国等)以及武状元,总共有777位状元。

从唐朝开始到明清,经济与文化重心也从北方向南逐渐转移,唐宋两代出自北方的状元有68位,占到了全国比例的61%左右,而南方仅有44名。

到了元明清三代,人才的重心,地理分布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北方出状元的比例缩小到了13%左右,南方占据了80%以上,有了绝对的优势。

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南方状元的比例越来越大,相关记载历代出状元最多的地方是苏州省,出了60名状元,成为全国之冠。第二是浙江省54名状元,河南以37名状元排名第三,第4名福建33名状元,第5名山东30人,第6名河北29人,第七名江西和河北并列也是29人,第8名安徽21人,第9名四川13人,山西与湖北并列第十,有10人。

既然那么多人寒窗苦读,挤破头都想要成为状元,那么历史上成就最高的状元又是谁?

要说秀才中成就最高的,很多人都知道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他推翻了王莽立的新朝,最终成为了东汉开国皇帝。

其实历史上有一个状元,最终也成为了皇帝,只是不为人知罢了。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很多人只关注汉人建立的江山,顶多算上元朝和清朝。

其实,中原的文化一直以来都影响着少数民族政权,很多少数民族政权都在效仿汉族,他们不光对儒学有非常强的认同,选取人才也是效仿汉族的科学考试。所以我们不能排除辽、夏、金这三国。

这三个国家中,西夏的第八任皇帝神宗李遵顼(xu),虽然是皇室后裔,却是个博才多学之人,早年考中状元,后进入军队得到重用,49岁继位,成为西夏第八任皇帝。

古人想要出人头地,只能寒窗苦读,考中状元是对他们的最高认可,不过每朝每代并非考中状元就万事大吉,成就有多高还得看个人的努力程度,一开始担任多大的官,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