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趣闻 > 说说楚国的夫人们究竟有何不凡之处?

说说楚国的夫人们究竟有何不凡之处?

日期:2019-04-02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是当之无愧的争霸主角,尤其是楚国,以子爵之身,历经数代君主筚路蓝缕艰辛创业,至楚庄王时已能够饮马黄河、问鼎中原,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楚国几代君主的夫人都很有贤名,堪称楚王的贤内助,亦为楚国的崛起发挥了不小作用。

鈥湷之霸,樊姬之力也鈥-楚国的夫人们究竟有何不凡之处?

春秋时期楚国崛起

邓曼

邓曼是楚武王的夫人,楚文王的生母,史书记载她能够见微知著,观天道盈亏,多次为楚武王的国事大政提出建议。汉代刘向《列女传》称其“知天道”。

前690年,楚武王准备出征伐随,军队已经整装待发,楚武王忽感不适,回宫对邓曼说:“我最近总感觉心神动荡不定。”邓曼凝视着楚武王,叹道:“大王,您的福禄已经将尽了,天道如此,这次出征恐怕难以幸免。先王泉下有知,因此在您即将出征之前通过动荡心神的方式来提醒您,以免您在行军途中突然去世,为军队带来重大损失。托先帝之福,能够预知此事,也算是国家之大幸。”楚武王闻言默然,既不能幸免,不如顺从天道。楚武王率军出征,果然在行军途中死在了樠木之下。

“楚之霸,樊姬之力也”-楚国的夫人们究竟有何不凡之处?

楚武王与邓曼

息妫

息夫人息妫本是息侯的夫人,因美色被楚文王抢来做了夫人,是楚成王的母亲。息夫人容貌绝美,面似桃花,后世称为“桃花夫人”。楚文王虽是因贪色而强抢息夫人,但息夫人的贤淑和知礼却慢慢让楚文王起了敬畏之心。

《左传》记载息妫为楚文王生了楚堵敖和楚成王,但是她很少主动跟楚文王说什么话,文王问她是什么缘故,息妫正色回答:“我一个妇人,却伺候两个丈夫,即使我不能赶紧死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自此楚文王对息妫愈加敬爱。

“楚之霸,樊姬之力也”-楚国的夫人们究竟有何不凡之处?

息夫人

楚成王即位时年幼,大权掌握在文王的弟弟令尹子元手中。子元早就垂涎嫂嫂息妫的美貌,他命人在息妫的宫舍旁另造房舍,并且经常在里面演奏万舞(一种比较能展现男性魅力的战斗舞蹈),想以此诱惑息妫这个寡居之人。息妫不为所动,哭泣着说:“先王让人跳万舞,是为了演习战备,现在令尹大人不把万舞用在楚国的仇敌那里,却用在我这个寡妇身上,这不是很奇怪吗?”并让侍者把话带给子元,子元听到后很惭愧:“一个女人尚且不忘记击杀仇敌,我反而忘了。”

樊姬

樊姬是楚庄王的夫人。楚庄王前期贪图享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而后来能够一鸣惊人,邲之战中战胜强晋,问鼎中原,成就楚国霸业,其中固然有楚庄王以静制动、雄才大略的原因,作为贤内助的樊姬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史书甚至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

楚庄王前期十分信任令尹虞邱子,经常和他交流而不知疲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楚庄王又因为和虞邱子在朝堂上讨论而耽误了吃饭,樊姬在庄王退朝后问:“什么重要的事情,让您连饭也不顾得吃了?难道您不觉得疲倦饥饿吗?”庄王兴高采烈地说:“和贤者在一起,真的是不知饥倦啊。”“您说的贤者是谁呢?”“当然是虞邱子。”

“楚之霸,樊姬之力也”-楚国的夫人们究竟有何不凡之处?

好贤忘食的楚庄王

樊姬听后掩口而笑,楚庄王很奇怪,问:“夫人因何而笑?”樊姬说:“虞邱子确实是个贤者,但却不是忠臣。”楚庄王内心十分疑惑:“这又是为什么呢?”樊姬认真地说:“我服侍大王已经有十一年了,这十一年我派人到郑国、卫国寻找有贤德的女子进献给大王,现在大王的后宫中比我贤德的有两个人,跟我差不多的有七个人。作为大王的女人,难道不希望独自享受您的宠爱吗?只是我听说‘大王身边贤德的女子越多,大王就越能从她们身边获得益处’,因此我不能为了自己独占大王的宠爱而不向您推荐其它贤德女子。现在虞丘子担任令尹已经十多年了,他推荐给您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其他兄弟,也没有听说他推荐其他贤人,裁撤不贤之人,这样是蒙蔽国君并且堵塞了贤者上位之路啊。知贤而不告知大王,这就是不忠;如果他不知贤者是哪些人,那这就是他不智。所以我才会发笑。”

“楚之霸,樊姬之力也”-楚国的夫人们究竟有何不凡之处?

樊姬

楚庄王听了以后感觉很有道理,就把樊姬的话告诉了虞邱子,虞邱子听完十分惭愧震恐,从此以后不敢上朝议事,并将孙叔敖推荐给了楚庄王。楚庄王在孙叔敖的辅佐下,仅仅三年,就成就了霸业。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