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跪拜之礼有何特殊含义,为何在现代逐渐没落了?
在古装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基本上见到同辈、君臣、父子、不同阶层的人都会跪下。当时下跪是传统吗?接下来古宫历史网小编会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古代早期的祭祀仪式
1.一个普通的“坐姿”
首先要明白,在最早的时候,所谓的“跪”并没有包含太多人们主观赋予的特殊含义,甚至都不是礼仪,更没有封建社会阶级的色彩。那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坐姿”。
先秦时期,无论是宫殿的厅堂,还是小房子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桌椅板凳。就算你是一国之君,只要没站着,就得坐在地上铺的席子上。如果你是贵族或者有钱人,最多只是在屁股上垫个软垫。
当时的“标准坐姿”是双膝着地,臀部抵住脚后跟坐着,从远处看几乎就像跪着一样。现在日本人韩国人还是有这个习惯,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不觉得卑微。这就是原因。
在跪着的年代,如果你想对某人表示尊重,你只需要身体前倾,挺直腰,然后臀部离开脚趾。如果此时双手触地,则称为“鞠躬姿势”。
我们从《史记》等史料中的记载可以看到,在先秦时期,君主和臣子在谈话的时候,大家经常会用这种下跪的方式,表示对对方保持尊重。《战国策》:“秦王跪下道:“先生说什么?范睢拜了一遍,秦王也拜了一遍“是这么回事。
2.小工具带来的巨大变化
可见,最早的跪拜是双方对对方表示尊重和敬意的一种礼仪,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这一习俗成为风俗,一直延续到汉代。
比如汉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在大厅里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大家一起跪坐。与电视上所显示的不同,皇帝从上面坐在龙椅上,大臣们只站在诺诺旁边听皇帝的话。这纯粹是电视剧误导。
从五代十国时期到宋代,出现了高规格的坐椅,并很快风靡全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人的坐姿。有了这个舒适便捷的工具,人们不再像前辈一样席地而坐。
这个时候就引出一个问题:既然大家平时都不下跪,有时候就去下跪,这种行为就变得很刻意。换句话说,从这个时期开始,下跪的行为就被贴上了尊卑的色彩。
而宋朝的大臣们往往集中在隆重庄严的仪式上向国王跪拜,平日见到皇帝也不会轻易跪拜。
其实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那时候站着不动会被当成一种尊重。如果你想在这个基础上更多的表达对对方的敬佩和尊重,人们会双手交叉鞠躬。
第二,鞠躬仪式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1、转折点的出现
中国传统社会由来已久的下跪仪式是什么时候发生根本变化的?它可以追溯到元朝。众所周知,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虽然在后世历史上被公认为中国统一的朝代之一,但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中原仍视其为“异族”。
当然,北方的统治者对中原人民并不友好。从制度到习俗,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跪拜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屈辱性和卑微性,并且在朝廷的意旨下,很快得到了普及。
在元朝的宫廷里,大臣们要在皇帝面前演奏都要跪下。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一定会感受到其中的卑微和谄媚。当然,这与元朝统治者视一切臣民为自己奴隶的观念是合拍的。
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取代了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虽然让汉族引以为荣,但也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遗留下来的制度和习惯,跪拜仪式也包括在内。
2.它已经成为“卑微”的代名词
鞠躬的礼仪没有改变。对于天下所有的臣民来说,不过是一个新主子而已,平心而论,这些新主子骨子里也有着强烈的“主从思维”。
可能大家已经习惯了蒙古人长达一个世纪的“奴役”,也可能朱元璋想比他的前辈们更惨。所以以后不仅要求大臣见皇帝要下跪,下级官员见上级也要下跪。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不再是简单的礼仪习惯,还明确写入了《大明会典》。换句话说,这已经是法律法规层面的要求了。只要你是大明人,你就得这么做。如果你不做,有人会帮你做。
到了清朝,这家伙就更不用说了,更要命的是,不仅要跪拜磕头,甚至还要发出声音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清朝的很多史料中都记载,为了在皇帝面前磕头时不受伤,有些大臣会出重金贿赂宫里的太监,让他们在圣的时候跪在空心砖后面,这样磕头的时候就不会太难受,而且动静还大。
此外,清朝统治者还规定,外国使节见到自己必须鞠躬。比如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访华,就因为跪拜发生了争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