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区别,唐朝的元宵节是怎么过的
元宵节,古宫历史网小编将为您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过来看看。
“月光下灯火通明的帝都,和汽车宝库的通途擦肩而过。闲着也是荣华富贵,没脸追着村里人去跟紫姨争。”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部元宵节作品。诗人听说首都在正月十五晚上被点燃。他想象着月光如水,灯笼似山,装饰华丽、香气四溢的马车挡住了宽敞的大道。他自己无法目睹如此盛大的场合,只能跟随村民参加赛子谷的活动,心中充满了羞愧和遗憾。他的诗直截了当地以“正月十五晚上闻到北京的灯光,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为题,可见我是多么的遗憾!原来,唐都长安的元宵节,不仅是我们今天所向往的,也是大唐人自己的梦想和向往。
1.唐朝以前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性的时间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因此,在唐代及以前,这个节日最常用的名称是“正月十五”或“正月初一”。当然,在唐代,在道教的影响下,正月十五也被称为“上元节”,是上天保佑百姓的日子。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汉武帝祭太乙神”、“汉明帝烧灯显佛”等不同说法。但目前对正月十五这一习俗活动的明确记载并不是来自汉代,而是来自南北朝时期。如《北齐书·二柱文昌传》记载:“自魏家旧俗起,正月十五夜为打竹丛戏,能赢者即赏。”南朝梁的《荆楚年谱》引用《石虎年谱》说:“正月十五,有会爬山”,记载了占卜人员的习俗和当年的成就。当时有用糊豆沙祭祀神灵,祝福养蚕丰收的习俗。人们还会端着肉粥上屋顶一边吃一边咒骂老鼠:“爬糊了,抱着老鼠的脑子,想来不来?等我三蚕大了。”为了赶走老鼠,保护养蚕业不受伤害。这些记载都表明,农历正月十五最迟在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有着多种习俗和活动的民间节日,但此时它还没有与后来流行的元宵节联系起来。
隋朝后期,元宵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隋书乐记》记载,杨迪皇帝在位期间,在东都洛阳,“每年正月,各国都来朝,待至十五日,在建国门待八里,列为剧场”。到处都是灯光装饰,日夜载歌载舞,活动持续了半个月,仅表演者就多达3万人。大业六年,也是正月十五,“白晨戏”全面开花,中国所有奇奇怪怪的艺伎总是被抽取出来。玩转奢靡之器,装饰衣服,都绣着珍珠、翡翠、金银。其运营费用高达数十亿。......石头、石头和皮革的声音,闻起来有几十英里远。有18000人在演奏弦乐器和管乐器。一大阵火把,一个灯和蜡烛的世界,数百部戏剧的繁荣,和古代无与伦比。"
事实上,隋文帝时期,正月十五就已经非常热闹繁华了。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刘繇的官员曾写道,在京城等地,每到正月十五晚上,街上都会挤满陌生人,一起玩戏和朋友,打鼓打鼓,用火把照亮地面,人们会穿兽皮,男人会穿女人的衣服,会提倡杂技,会有奇形怪状,这是一个狂欢的场面。这座纪念馆的初衷是为了批判正月里边看夜边浪费财富、败坏风俗的行为,但却留下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当年的元宵节正处于鼎盛时期。到了隋代,元宵节不仅有歌舞、百戏、夜游等大型活动,还出现了点灯的做法。杨迪皇帝有诗“正月十五,筑灯通衢,夜升南楼”:“法轮在天转,佛音从天来。树千灯照,花七枝炽”,可以证明。
只是隋朝太短命了。幸运的是,它创造的元宵节延续到了下一个朝代。唐代国家形成统一局面,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力的日益发达带来了相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城市大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蓬勃向上、志存高远、自信满满的大唐氛围。都城长安的元宵节,既是大唐气象的合理产物,也是大唐气象的重要标志。通过元宵节可以看到大唐的繁荣。
2、金吾忍不住熬夜,那块玉不见了。
庆祝这个节日需要时间。唐朝对元宵节的时间进行了制度化的规定。一方面,它给元宵节放假,另一方面,它取消了节日期间的城市夜间禁令,这是首次在首都长安实行。
至少秦汉以来,国家公务员就有了休息制度,告诉家里其他人留在南京休假。此后,直到清代,休假制度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但节日一般被视为法定节假日,始于唐玄宗;元宵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也始于唐玄宗。一开始我休息一天,后来增加到三天。
不仅如此,为了让大家过好元宵节,唐朝暂时取消了城市的宵禁。所谓宵禁,就是禁止晚上随意活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遵循“晨起行动,夜以继日”的原则,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体现在城市管理中实行宵禁制度,这当然也是出于城市安全的考虑。先秦早期,有一个专门负责宵禁的官员,被称为“思茅之家”。李周记载,他的职责是观察星星,确定夜间时间,并告诉夜间巡逻的官员要执行夜间禁令,“要看守早晨的步行者,要禁止夜间步行者和夜间步行者”。唐朝也实行宵禁制度。长安作为国家首都和国家政治中心,对于安全尤为重要,宵禁更加严格。
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学者研究,唐代长安城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和修缮的结果,面积超过83平方公里。它按照中轴线对称排列,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宫城位于城北中心,皇城在宫城南部,外郭城以宫城和皇城为中心,由三面向东南、西南展开。市内街道纵横交错,分成百余条小巷,还有东石、西施等大型工商业区。城市、广场和城市周围都有高墙,不同数量的门被打开以供进入。城门、广场门、城门晚上关,早上开。关起门来开门的时间,最初是被称为“金吾”的人员口头传呼的。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大臣马周的建议,在长安城的主干道上设置街头鼓点,俗称“冬鼓”,以鼓点传达开门关门的时间。
关门时间就是宵禁时间。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能在街上走来走去,否则会“夜有罪”。根据唐律,犯夜者,罚“二十”。但元宵节期间,宵禁暂时取消,广场门和城门日夜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叫“放夜走”。天宝三年(744年),十一月法令规定,商店不关门的日子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天宝六年做了一些调整,方门的开放时间改为正月十七至十九日。变化的原因是:“晚上重金开门成就阳气,有团宴,享受时光和安宁,属于这个上元。当你在学习快速记录时,你有必要享受会议。比循规蹈矩有点不方便。”原来,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正月十五前后的第三天是素食斋戒日,而方凯城门的灯火通明是有回报的,没有酒和肉,人们无法享受生活是不可避免的。调整时间只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兼顾两个需求。
而在这里,无论是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还是正月十七日到十九日,反正因为元宵节,长安城内的人有三天日夜相连,可以在城内自由走动。对于常年宵禁的唐代长安人来说,这当然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吴金忍不住熬夜,玉漏不催对方”,这是他们元宵节期间的真实心声。
元宵节放假和取消宵禁是唐朝的新举措,为后世所效仿,也为唐都长安的元宵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狂欢节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这种措施,烧灯笼、过节才有了充分的意义,长安人才能“今夜再开门,赏春夜”,才能“乐无穷,舞到明天早晨”。
3、新的月圆之夜,依然望着灯火。
“在新的月圆之夜,我依然看着灯光。”灯光与月亮一起闪耀,照亮了首都的夜晚。元宵节是长安元宵节最重要的节日项目和文化象征。燃灯观灯是核心习俗活动。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都被它所吸引,就连帝王也不能免俗。
事实上,在长安,正是皇亲国戚的热心参与,才使得元宵节兴盛起来。景隆四年(710年),正月十五夜,唐中宗曾拿出宫灯与皇后同在微衣,并“放数千宫女观灯,故生还者甚多”。第二天,他们又“稍微看了看灯笼”。唐睿宗也喜欢看灯笼。在他出生第二年(713年)的元宵节,他去宫城西门安福门看灯笼。当时在门外装了一个高20尺的灯轮,“衣以锦金玉饰”,上面点了5万盏灯,“簇簇如花树”,十分壮观。据《旧唐书·乐记》记载,唐玄宗在节日期间常到秦征楼“观灯作乐”。夜深人静时,他派宫中女子载歌载舞娱乐,还有绳戏、扁担木等杂技表演,可谓“奇而巧,无与伦比”。韩国的妻子有一百棵轻树,80英尺高,矗立在高山上。“夜半时分,百里看得见”,比月亮还亮。
“妓女和杂歌赢了,田园舞更新了。”当然,长安的元宵节不仅仅是灯的问题,还有高歌曼舞的问题,尤其是歌手阵容的豪华。踩歌是以踩地歌舞为节日的群众性娱乐歌舞活动。参与者步行跳舞,手拉手唱歌,非常热闹。诗人胡璋的《正月十五夜灯》有一首描写踏歌盛况的诗:“千门开锁,灯火通明,正月中旬,帝都迁。三百人挽着袖子跳舞,一时间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字。”这里的“300”人数不算少,但长安历史上仍有两三千人在灯笼轮下跳了三天三夜:两千多名年轻貌美的女子,手拉手、肩并肩、刷袖子、侧过头、弯腰、转身,队形不断移动变化。"枝头载歌载舞,五彩缤纷的色彩在流淌."踏歌是歌舞的交融。为此,唐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踏歌词,其中张说《十五夜指挥口号》有两句歌词。其中一个说:“花萼楼前的雨是新的,长安的人是和平的。龙捧千焰火树,凤踩莲花。春天万岁。”第二朵云:“故宫三五号演春台,下雨刮风不要吃醋。西部地区的灯笼轮在千影关闭,东华金雀湾重新开放。“歌词是专门为元宵节写的,也反映了长安元宵节的盛大场面。
4、烂人只愁天明,周游不问归家。
对于实行宵禁制度的长安人来说,光是元宵节就足以让他们出门,更不用说皎洁的月光、高大的灯光、动人的歌声和婀娜多姿的舞姿。于是男女老少纷纷走上街头,有史书记载:“你在李霞所有的亲戚和工人都有夜游。人们不能照顾马。国王的房子,马上就有了互相竞争的乐趣。”其实各种各样的人也是值得欣赏和观看的风景。
在这方面,司马光夫人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人物。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的妻子想出去看灯。司马光问:“为什么出去看家里的灯?”夫人回答说:“我也想看看游客。”司马光只好问:“是鬼吗?”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宋代,但却反映了同样的情感和感受。
“今天晚上,门是关着的,你在春天有一个美好的夜晚。白天月光照耀,光影夹杂星光。南方穿蓝绸,东方红妆。弦遥,罗绮暗香。人们在歌唱,汽车在争夺舞池。过了一会儿,钟鼓长出来了。”这是唐代诗人沈泉琪写的夜游。虽然还是天寒地冻,但一点也不影响人们的兴趣。“我只担心早上,但我四处旅行时不会问我的家。”他们担心的是,天这么快就亮了,明年又要再见了,所以他们抓紧时间在月影里流连。在夜游的狂热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安人对美好生活的情怀,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
唐都长安的元宵节是唱自由之歌的盛大仪式。通宵,官民共享,晚上玩。颠覆了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空时间,也突破了日常生活的层次和规则。它丰富了元宵节的习俗和活动,也弘扬了元宵节的狂欢精神。它是元宵节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