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中秋节观潮的习俗

中秋节观潮的习俗

日期:2022-09-05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观潮的习俗

中秋节观潮的寓意 气势恢宏大气天下奇观。

中秋节观潮最富盛名的地方就是钱塘江大潮,每年都会吸引着无数的观潮爱好者前往一睹为快。北宋诗人潘阆的《酒泉子》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钱塘江涌潮蕴藏着丰富的潮能资源。河口澉浦的多年平均潮差为5.57米,最大潮差8.93米,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地方。

中秋的潮汐变化让古人的文人墨客叹为观止,所以就有很多描写潮汐壮观的词句。 唐代白居易所写的《咏潮》,诗云:“早潮常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就算是宋代巅峰,但明代也未曾衰落多少。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记当时的观潮盛况,仍不减当年。文云:“郡人观潮,自八月十一日为始,至十八日最盛,盖因宋时以是日教阅水军,故倾城往看,至今犹以十八日为名。非谓江潮特大于是日也。是日,郡守以牲醴致祭于潮神,而郡人士女云集,僦倩幕次,罗绮塞涂,上下十余里间,地无寸隙。”钱江观潮位于杭州东北45公里海宁盐官镇。如此壮丽景观,世上只有二处,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河,一是钱塘江。为古今中外观潮者所倾倒,称为“天下奇观”。

北宋大文豪苏轼便写过一组七绝,名字叫《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中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潮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苏轼写这组诗的时候,是在宋神宗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36岁的苏轼正任杭州通判一职。中秋节当天,苏轼也来到钱塘江,感受震撼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中秋节这一天,天气分外晴朗,苏轼的心中也倍加欣喜,他知道今晚的月亮一定又圆又亮。中秋节处在仲秋之时,早晚的天气有些寒意,一阵秋风吹来,倍感清寒。诗中的玉兔指的便是月亮,除了玉兔,中国古人还赋予月亮很多诗意的名字,如玉盘、桂华、素娥、广寒宫等等,总之,人们对月亮充满太多的遐想与期待。

苏轼此时住在郡斋,所以他告诉门卫小吏,今晚一定不要上锁,因为他要趁着大好月色,去钱塘江看涨潮。这句诗写得很有生活气息,也让读者感受到苏轼对欣赏钱塘江大潮的激动心情。

钱塘江大潮有多壮观呢?苏轼用两个典故来描绘大潮来时的威势。潮水来时,声音洪大,如同万人同时敲鼓,使得观潮之人无不为之震撼。这句诗实际上用了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公元前478年,吴越大战之时,越国军队在深夜擂鼓,猛攻吴军阵地,吴军惊恐,最终一败涂地。

第二句中,诗人将怒潮比喻成当年王濬率领水军,顺江东下,一鼓作气,攻下吴国都城建业的故事。可以说,这两个比喻,极为形象地刻画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即便没有亲眼见过,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钱塘江潮水能涨到多高呢?小学课本说有两丈高,也就是足足有六米多高,而苏轼却不用数字来描写涨势,而是形象地说,潮涨之时,高高的越山都浸没在浪花中间了。这句诗写得虽有些夸张,却更加形象,也让读者感受到白浪滔天,怒潮如箭的气势,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古时许多文人墨客都描写过钱塘江涨潮的气势,如赵嘏在《钱塘》中便写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写得极有气势。宋人潘阆用“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来形容观潮后的惊心动魄。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