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

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

日期:2022-08-31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它包括流行于靖西、德保的木偶戏和马隘壮戏。师公戏又名唱师,它的前身是“跳神”,主要流行于金城江、宜州、来宾、贵港、邕宁、武鸣等地。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

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

南路壮戏为流行于广西南部壮语方言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的壮族戏剧。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嗨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天保县(今德保县)南隆街艺人黄现炯迁居马隘。组班演“客戏”即邕剧,形式类似双簧。道光二十八年,黄与谢义、陈兴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演唱,揉山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土戏。光绪十一年(1885),靖西县足院木偶戏班师傅韦公现、李瓜选组建土戏班,以人代偶,做唱分离。宣统三年(1911)第二代师傅农寿山、李大新、韦爷欢等改为做唱合一,形成足院土戏。马隘、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戏。

关于南路壮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南路壮戏源自广西德保县的民间歌舞和马隘土戏,与靖西县木偶戏的唱腔合流之后最终形成。”一说马隘土戏形成在前,靖西县木偶戏形成在后,尔后“马隘、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戏。”

壮学宗师黄现璠认为:“南路壮戏包括靖西县木偶戏和德保县的马隘壮戏。据说它是南宋末年文天祥的部将、江西人张天宗带到靖西来的汉族民间木偶戏,后经壮族艺人改造成了现在的靖西县木偶戏,流传在靖西,德保一带。演唱时,多用 ‘呀哈嗨’为衬腔,故又称‘呀嗨戏’。剧目大多取材于封建社会传统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穆桂英》等。随编随唱,缺乏固定的剧本。其唱词语言,均用壮族民歌的诗韵格律,多用腰脚韵的形式,使得结构严谨,独具一格。

德保县马隘壮戏是近代产生的新剧种,用当地民间的‘马隘调’、‘汉龙调’和吸收靖西木偶戏的因素发展形成的。最初采用‘双簧式’的方法演唱,早期的剧目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张四姐下凡》和反封建伦理观念的《解臼》等。后来吸收了邕剧、粤剧演唱合一和表演艺术上的长处,成为较完整的壮剧。上演的剧目有《双状元》、《双花配》、《长坂坡》等八十多个。”(引自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589页)从而主张南路壮戏源自靖西县木偶戏。壮戏研究专家陆洲持有相同看法,他认为:“壮族提线木偶戏和南路壮剧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木偶戏孕育了南路壮剧的诞生,南路壮剧是在吸收木偶戏音乐及表演程式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发展。南路壮剧的发展反过来又对木偶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交流的关系。”

由于学术界对靖西县壮族木偶戏的起源尚存在不同看法,因而有关关于南路壮戏的起源,目前阶段尚无定论。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