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土家族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

土家族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

日期:2022-03-30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土家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土家族一词,却是在民国才出现,当时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虽然有着土客之分,但随着文化交融,如今已经很难找出具体有什么区别了。比如过年,对于土家族人来说,同样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但土家族庆祝过年的时间要比汉族早一天,就是说汉族过年是在大年三十,土家族则是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过年方式叫做过赶年。关于过赶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古时候土家族得知有敌人要乘过年,大家庆贺节日防守松懈来偷袭。这下子可紧张坏了准备过年的土家族人,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如果年没过好,将会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为了不影响大家过年,土家族头领决定提前一天过年,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痛击来犯之敌。果然过完年后,敌人在斗志旺盛的土家人的痛击下,被打得落花流水。

另一种说法,在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明军毫无抵抗之力,朝廷不得不调动全国精兵抗倭。当时正热热闹闹地准备着过年的土家人,突然接到派兵的圣旨,但按照路程计算,到达指定的地点就没时间过年了,于是土司决定提前过年。过完年士气高涨的土家族士兵大败倭寇,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此后每逢过年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俗。

关于这两点说法,船夫特意为大家查证了一下,第一种没有具体时间、人物和地点,如果要传承纪念,怎么会描述的如此含糊?这很明显是一种为了掩盖真实原因的托辞。而第二种说法就更好查证了,嘉靖时期的明朝,的确下旨少数民族去抗倭,而且也的的确确打了胜仗,这支军队是广西狼兵(注释2),士兵主要是广西壮族人,不是土家族人。根据《明世宗实录》(注释3)记载:

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广西田州土官妇瓦氏引土、狼兵应调至苏州。总督张经以分配总兵俞大猷等杀贼。奏闻,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寿、大禄,各银二十两、纻丝二表里,余令军门奖赏。

那岂不是说土家族祖祖辈辈的传统在扯谎?这船夫绝对不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起源于对祖先的祭祀,任谁都会不那这么重要的事情开玩笑,更别说扯谎了,这其中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于是船夫再次翻看明朝历史,惊喜的发现,确实有一支来自四川的少数民族军队,被明朝下旨去抵抗外敌。但时间不是嘉靖朝,而是在天启元年(1621年),外敌也不是倭寇,而是满清八旗。至于这支军队的名字,则是由巾帼英雄秦良玉一手打造,闻名天下的白杆兵!

天启元年,白杆兵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到达沈阳,与敌酋努尔哈赤隔江对峙,不久便爆发了浑河血战(又称沈阳之战)。这场战斗中,秦氏兄弟率2000多白杆兵率先渡过浑河,血战八旗兵。要知道这时候的八旗兵可都是努尔哈赤一手打造精锐,比后期那些蒙八旗和汉八旗,强的不是一星半点!而八百兵的友军也不简单,是戚继光一手打造的抗倭劲旅戚家军!只可惜此时的戚家军因为明朝的弹压,仅剩下3000人,而满清这方却是由努尔哈赤一手组织的数万精锐。

这场战役由于敌我悬殊,明朝援军畏敌不前,八旗则是援军不断,最终白杆兵主帅秦邦屏,戚家军主帅戚金力战死于阵中。是役白杆军与戚家军杀八旗兵数千人,让自诩为战无不胜的八旗军第一次尝到了苦头,虽败犹荣,秦良玉手下的白杆兵也因此名闻天下,川兵所指,八旗胆寒。

很多人或许会质疑白杆军和戚家军的战力,在这里船夫真心不想过多解释,不妨看看清朝自己在史书中是怎样说,当然,正面直接说八旗惨败是不能的,但从侧面的记录,依然可以找出一些痕迹。浑河之战八旗阵亡将领有史料记载的就有九人之多,分别为: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颜、雅木布里、实尔泰、郎格、杜木布、大哈木布禄、旺格。而不见于史书的红甲喇军、白旗军、和同样败下阵的两黄旗精锐更是不计其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记载:

努尔哈赤对浑河北岸八旗步兵败于川东土司兵之事极为愤恨,进行追查,革去了参将拜音达里、游击伊郎阿之职。主要罪状是与川兵相遇时“不战而败走”,批评雅松“率吾常胜之军,望风而走,以失锐气。”

一下子记录这么多将领死亡,且被训斥为望风而走的,这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从中可以侧面印证白杆军与戚家军对八旗精锐的杀伤程度之大!杀的痛了,自然仇结的也深,仇结的深自然要想着去报复。于是这下子,就解释通土家族为何,要对自己过赶年的历史渊源遮遮掩掩了。因为浑河之战后不久,满清八旗就入关夺得了天下,曾经被川兵惨败的满清又怎么能不去报复?这段本应该大书特书的英勇事迹只能被后人善意遮掩,移花接木般的换成了抗倭事迹,以至于过去了近400年,历史的尘埃已经将其深深掩埋。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