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古代有名的纸张

古代有名的纸张

日期:2022-03-10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写字用麻纸、画画有宣纸、抄经用磁青纸、封书皮找洒金纸、书皮用蜡笺纸、作诗有薛涛笺……中国纸品何其丰富,几乎囊括所有的需求。仅从原料来分,传统手工纸就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宣纸五大类,细细数来,更是有几百种之多。然而中国古代名纸,为今人所熟悉的,似乎只剩下宣纸。它们或许惊鸿一瞥,或许光耀至今,或名扬一时,或低调一生……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泛黄的碎片上,去看看它们的故事。

最红:薛涛笺

薛涛笺,是唐代著名乐妓薛涛制作的笺纸,又名“浣花笺”、“松花笺”、“减样笺”。李商隐有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可见其地位之高。

一度沦落风尘的薛涛,脱籍后客居成都,遇见最后一位情人元稹,可惜这位才子多情更无情,离开前留下一句“等我”便再没回来。与文人墨客纠缠半生的薛涛,厌倦了情场,把一腔热情都投入到笺纸制作上。

相传,薛涛笺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专门用来誊写自己的小八行诗作。她未曾料到,这个风雅举动竟成就了名动天下的“薛涛笺”。红色小笺出名后,薛涛雇工匠办起了造纸作坊,这大概算中国第一个从事造纸的女人吧。

最贵:澄心堂

澄心堂纸是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其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长者可达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一。

之所以出现这么好的纸,是最风雅的君王南唐皇帝李煜嫌当时盛名的蜀笺不能长期保存。为了做出心中的制品,他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高手,云集京城,开设纸坊。为造好纸,他每天到殿内观察,甚至脱掉黄袍穿上纸工衣服,同他们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以求改进……

帝王出手,自然不凡,制成的纸立刻成为宣纸中的珍品。因为制成于澄心堂大殿,故得名澄心堂纸。作为御用品,澄心堂纸一直未曾面世。直到南唐灭亡,宫中物品全搬到宋朝宫中,赵匡胤并不喜欢这种纸,才得以流传出来。

尽管澄心堂纸得以面世,惊艳四方,毕竟数量稀少,千金难求。北宋扬州太守刘敞曾得百张澄心堂纸,兴奋地写道:“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并送给好友欧阳修10张,大文豪欧阳修连连惊叹:“君从何处觅此纸,纯坚莹腻有百枚。”他虽然只有10张,还是送了两张给梅尧臣,梅尧臣也叹道:“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可以想见,澄心堂纸珍贵到何种程度。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得到澄心堂纸也感慨“此纸不敢书”。

最虔:磁青纸

磁青纸又称瓷青纸,明代宣德年间所产,用靛蓝染成,因色泽新鲜时与宣德青花瓷相似而得名。磁青纸其加工特殊,后世不能完全仿制,可谓稀珍,且它作为抄写经书专用,至今考古发现的众多经书皆抄在磁青纸上。

磁青纸的出现,与佛教的写经需求有关。磁青纸的颜色深蓝,有种静谧、意象深远的特质,最适合用于书写内容深奥、哲理性强的经典,可彰显经典的庄严肃穆。

古代写经纸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黑墨书写在白色、米黄色或黄色的写经纸上,如敦煌写经纸、硬黄纸及著名的金粟山藏经笺。另一种是以金银泥书写,纸张为深蓝或黑色,大都是磁青纸及明宣德贡笺羊脑笺(磁青纸升级版)。

明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磁青纸一张就值一钱银子,当时一钱银子可买2瓶烧酒,或10斤白面,这个价格,毫无疑问是当时最贵的纸了,是只有王侯公卿、富商巨贾、文人名士才用得起的“顶级”写经纸。

最馋:玉扣纸

玉扣纸是清代名纸,“玉”称其洁白光润,土纸中上品;“扣”为昔时计量,一扣为100张。产于福建,全用嫩竹制造,所以纸张洁白如玉,且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福建长汀因绝佳水质,所产玉扣纸最负盛名。

广州、兴宁、梅县等地有一道名菜“纸包鸡”,便是以玉扣纸包裹鸡肉,再以花生油浸之,最后入锅油炸而成。食用时打开,香味才释放出来,芬芳扑鼻。

古代的玉扣纸制作是有季节性的。春季出笋,待竹笋直指苍穹并开出竹枝时,才是砍伐嫩竹最好季节。将嫩竹砍下后,乘青削去青皮和骨,剩下“白肉”沉入湖塘。沉竹下塘时一层竹撒一层石灰,撒第二层石灰时,放水至第一层,逐层堆放逐层撒石灰逐层放水。浸泡40至60天后,洗去竹上的石灰,再剥去较老的、较硬的部分。然后用泉水浸泡,每日换水,连续10天,最后在浸泡60天,泡至稀烂,起湖,挑进纸寮榨干,用赤脚踩烂。放入槽篁用水稀释,直到纤维呈淡黄色,才可做纸。如此这般,可见艰难。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