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法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法(2)

日期:2022-02-24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3、驻节频繁

瞿赐履曾评板桥:“以分书入山谷体,故揺波驻节,非常音能纬。”“揺波驻节”主要来自反复提按动作,如点画线条推进中有意识地顿蹲笔毫,在转折点施加重力,长搬捺笔、竖弯钩等的着意刻画等,都形成了板桥式的“驻节”。

频繁顿蹲的笔法,虽帯来点线的对比,但一些单字内部或邻字间粗细对比过大,反而影响了整体的力势。

板桥曾赞山谷书“秀而拔”,这也是板桥本人的创作理想,然而他的书作不如他画的竹兰那般清劲爽利,正是受累于行笔的顿驻和做作。

4、笔笔写实

单字点画过分完足,笔笔实写,致使单字形象格外突出,这也是板桥书作的一个特征。为了让自己的行书尽量“点画完整”,他较少使用反捺、点捺等写法。捺笔大都写以楷法,反捺少;长撇也推送得长而充分,并且强调行笔的复杂性。末笔为趯笔或字中的趯笔则出锋尖利、鲜明,有的以楷法拉出锋尖,如竖钩、竖弯钩、横折钩以及“口、乙、冖、弋等。

就品式而言,板桥对联中单字形象显得更为突出,更注重单字内部的刻画。

如《草因燕为七言联》中,“草因”術接较自然,但之后“地、暖、春”三字却过分刻画了各自的点画细节,主要笔画写得太实太足,如“地”的竖弯钩、“暖、春”的撇和捺,让这三字过分显耀自我,反而有些脱离于全联整体之外。

5、以画入书

“板桥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至书法,则杂以篆隶,行草亦有似兰竹者。”在板桥书作中,我们看到一些点画或若兰叶竹叶或如竹干,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那一撇像兰、这一直像竹。美则美矣,可惜并没有和其他部位产生笔法上的联系和呼应。

如《为老年学兄书苏轼尺牍二则轴》中的“来”、“妙”、“神”、“瓜''等“形象笔画”,加长加重了原有的长笔画,但使书法“力势”指向进一步混乱。

可以看出板桥对书与画的相交融极其向往,然而在这一点上,板桥是有力的鼓吹者而非成功的实践者。以画入书旨在增强抒情性,如果不能让笔法完美融合,还可以通过墨色浓淡变化、用锋变化以及自如的走线等来丰富点画线条表现力。

从上述看来,板桥的“六分半书”或许并非完美,但其意义更在于标新立异的精神上,而非书法本身。

当前书坛流派纷繁,呈现着多元繁荣的创作景象,书家主体的个性意识和立异标新思想十分活跌,这一点与当初板桥他们的创新行为不谋而合。我们在领悟板桥精神之外,也应钻研其法,包括其书法中的问题都对后人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郑板桥有一个“坏脾气”:“索画偏不画,不索我偏画!”而他的书法,因其特立怪异,又自成一家,成为一绝。

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将古人的东西拿来,贴上一个“太美了”“太漂亮了”的标签,不加分辨的吸引围观;而是应该看到其中的问题,客观的加以对待,虽然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盛名之下的“六分半书”,这些写法恰恰是败笔!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