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三易之一的《归藏》究竟写了什么

三易之一的《归藏》究竟写了什么

日期:2021-12-10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现已出土发现)《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相传天皇氏作《归藏易》,另有传轩辕氏所作,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轩辕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

《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八卦与干支时间以及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同属一个系统。

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连山》《归藏》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称。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易经》是阐述天地人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典籍,主要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但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1993年3月,文物专家在清理湖北陵江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时,意外发现失传了几千年的奇书《归藏》,这部奇书中究竟写了什么呢?

1993年3月,陵江荆州镇邱北村的村民准备挖鱼池,而鱼池的地址选在村东方的小土岗。在开始动工的过程中,村民却发现一件怪事,随着鱼池逐渐成形,他们竟发现一些陶器碎片。村长得知消息后,怀疑该地有古墓,便将消息报告给当地的文物研究所。

文物专家接到消息,立即带着专业的工具赶到现场。经过专业的探测后,专家确定该地确实存在古墓,为保护墓中的文物,他们请示上级,决定对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

在清理的过程中,专家出土大量的陶器、木器、简牍和占卜等相关用具。因馆内积水比较严重,竹简被保存的并不完好,上面的文字也有些模糊不清。

专家们为做进一步研究,将竹简运回研究所,经过系统的整理,共出土竹简813枚。墓主的身份无法鉴定,但古墓始建于秦朝,正因如此,竹简绝对具有研究价值。

专家进一步研究时,竹简的内容有《效律》、《政事之常》、《灾异占》、《曰书》等。而最让专家感到惊奇的是竟发现了398枚《归藏》简,约四千余字,这与《新论正经》记载的:“《归藏》四千三百言”完全一致。这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归藏》,重现天日的消息传出后,轰动整个学术界。那么,这本书究竟记录着什么内容呢?

一、内容记载范围广

《归藏》记载很多神话故事、三代传闻、历史故事,比如黄帝与炎帝大战、恒我窃不死亡之药以奔月、武王卜伐殷等等。从内容上看,《归藏》为我们订正其他传世典籍、梳理某些故事发展提供很多重要资料。

二、与易经比较,整体区别较大

王家台秦墓中出土的《归藏》是一部筮占书籍。专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卦名和《周易》相同或相近,但从卜算的结果上看,两者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卦象相同结果却完全相反。在起卦的过程中,他们的卜占动机、目的都存在较大差异,正因如此,才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

三、时间更早

从两本书的内容上看,《归藏》的成书时间要早于《周易》。两者对比后,《周易》会显得更加高级,更加实用,更加有深度。 但秦墓中发现的《归藏》,却为后人研究秦朝时期的占算之书,提供重最直接的资料,还原最初的卜占方式。

目前,王家台出土的秦简还处于正在研究阶段,全部的资料还尚未公开。通过对《归藏》进行简单的了解后,你是否对其产生好奇,相信在文物专家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终究能破解《归藏》中的奥秘,重新梳理历史,填补华夏文化遗留下来的空白。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