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章陵简介

章陵简介

日期:2021-10-20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章陵是唐文宗李昂的陵墓。章陵位于陕西富平县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乡与齐村乡交界处的天乳山之阳。天乳山又名西岭山,海拔783米,孤耸而立于台塬上。章陵即修建于天乳山之阳,陵园封内22.5公里,下宫去陵1.5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陵“因山为陵”,玄宫凿于天乳山南麓。陵园平面近方形,东西约1350米,南北约1300米。 陵园内城四面各辟一门,四隅建角阙。南门外设神道,长约500米,其南筑乳台一对。现残存城垣东南、西南和东北角阙基址。其中东南至西南角阙遗址相距约840米,东北至东南角阙遗址相距约830米。

陵园面积约65万平方米。四门之外原置石狮、石马、石人、华表等石刻,其形制与丰陵相同。现残存石狮1只(东门),残高0.95米;拄剑石人1件,残高1.75米,胸厚0.55米;华表1通,径1.01米,棱面宽度不等,残高2.60米;蕃酋像2件,残高0.64-0.80米,肩宽0.63米,其基座每边皆0.62米,高0.14米。其余石刻在“文革”中被毁。

陵墓布局

上宫包括玄宫、衙殿、四面行墙、角阙及神门等。

玄宫

章陵玄宫位于天乳山南麓坡度较缓的地方。参照其它因山为陵的营建制度,于坡面先开凿羡道,再于羡道北端向山腹开凿埏道(或称隧道),在埏道内修有多重玄阙(石门),再于后部修建宫室(正寝)、侧室及便房。

今章陵羡道破坏严重,已于七十年代采石者用炸药爆破,原砌羡道的条石炸出七、八十块,现场一片狼藉。据说采石者已将石条运走三十多块,现场仍堆放着四、五十块。每块条石尺寸,长80厘米、宽25——33、厘米、厚60一65厘米。已暴露羡道约20米长,爆破点几近埏道口处。埏道内因未发掘情况不详。

衙殿

章陵衙殿的位置与其先祖各陵衙殿相同,均位于玄宫正南的缓坡或平地上,只是与玄宫距离因地势不同而各异。唐代帝陵衙殿的设置关中十八陵都有,只是初唐的献陵和昭陵不但于南司马门内设衙殿,而且于北司马门内还设寝殿(献陵称寝宫)。衙殿的用途与寝殿一样都是供上陵朝拜或举行祭献典礼之处,同时也是陈列葬者生前服用之物的地方。

从高宗乾陵开始至以后各陵上宫内再不设寝殿而仅有衙殿,因自昭陵开始于上宫的西南另建了寝宫(即后来的下宫)。章陵衙殿北距玄宫羡道4 75米,长方形,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3500平方米,于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遭严重破坏,原为坡地,现为一级梯田。地面砖瓦残块罕见,仅有红烧土、白灰碎渣残存,因未钻探殿基结构及地下保存状况不详。

四面行墙

章陵上宫的四面行墙是按照其先祖各陵统一模式而筑成的,是围绕玄宫、衙殿所在的天乳山四周规划的,所营建的城圈基本上是呈正方形,四面行墙的长度只是因地势制约而略有差异。经实测南墙长 1442米,西墙长1398米,北墙长1350米,东墙长1340米,四面行墙总长5530 米。墙的宽度从保留的残段来看,约在3至4米之间,上部收窄。

其结构均采用黄土经层层夯筑而成,夯层8至16厘米,夯窝直经约10厘米,有的墙段系用平夯筑成。墙面涂有白灰墙皮,厚约0.9至1.5厘米。墙垣顶端设墙盖,铺以板瓦用筒瓦压缝起脊以防雨水为损。现东墙和南墙的一些墙段保存较好,夯层清晰,有的墙段已成为梯田的田埝,西墙和北墙因修筑在平地上,地面以上均不存,仅留地下墙基。四面行墙沿线板瓦、简瓦残块多有散布,偶有白灰墙皮发现。

角阙

四面行墙围成的上宫四隅都有角阙建筑,现存基址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东北角阙位于今雷村一组西南约600米处,残存东西长10米,南北长8.5米,高3米。西北角阙位于今陵口村西20米处,残存东西长7米,南北长5米,高2米,已辟为农家厕所使用,平常取土积肥,常此下去要不了几年此阙址将会夷为平地。

西南角阙位于今马埝村南约100米处,残存东西长10米,南北长 7.5米,高3.5米,远看土冢高大,是四个角阙基址中保存较好的一个。东南角阙位于杨北村东约300米处,残存东西长9米,南北已毁、高2.5米。

神门

章陵上宫东西南北四神门基址从地面观察保存较好,唯西神门略有破坏,各神门的具体尺度因未钻探或发掘而不详。四神门外两侧原来各有门狮一对,现仅存南神门外左侧的一件,余均不存。仅存的这件石狮,多半埋5人地下,从暴露地面的部分狮体来看,整个形体较初唐和盛唐诸帝陵门狮为小,但雕琢技艺精湛。仅存的这件石狮北距南神门15米,残高1.60米,石座长1.46米,厚0.24米。北神门外原有石马三对,同石狮一对均于“文革”中被砸毁做了建房墙基。

四神门外原来各有门阙一对,现今北神门外的门阙已经夷平不存,东西南神门外的门阙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所存阙址仍较高大。南神门外二阙址东西对称,间距93米,各距上宫南行墙43米,东侧阙址残存尺度,东西长 4.5米,南北宽13米,高4米;西侧阙址东西长13.5米,南北宽13米。

东神门外二阙址南北对称,间距47米,各距上宫东行墙40米,南侧阙址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高4米。北侧阙址南北长6.5米,东西宽8米,高3.5米。西神门外二阙址南北对称,间距47米,其中南阙址南北长16米,东西宽8米,高7米;北侧阙址南北长5米,东西宽8米,高2米。各神门外门阙遗址上都有板瓦、筒瓦残块散布,偶有残莲花瓦当发现。

神道

章陵神道位于南神门外门阙向南至乳台间,南北长570米,东西宽70米,地势平坦。神道东西两侧原有石仪两列,因历年破坏,缺失残损异常严重。按石仪位置统计,原有石,三东神门外北阏遗址柱一对、翼马一对、驼鸟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蕃酋若干。1953 年调查尚存石柱一对(东仆、西残)、翼马一对、石马二对及石人一件;1964年调查存有石柱一对、翼马一对、驼鸟一对、石马三对及石人七件;1980年调查仅存石柱、石马、石人各一件。

于神道北端即东西二门阙之间原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书《唐文宗章陵》石碑一通,有碑楼防护,于1967年“文革”中拆毁。本次调查尚存石柱一对,南距乳台130米,东侧石柱已倒仆,柱头、柱础均埋地下,柱身露出地表部分长2.8米,呈八棱形,棱面4l厘米,棱面上有阴刻蔓草花纹。

西侧石柱全被深埋于村民杨振卿家水窖边。神道东侧还有石马一件,位于东侧石柱以北62米处,残损严重,仅有部分腰背鞍鞯暴露地表,大部分埋入地下。神道西侧有石人一件,北距南神门外西阙136米,头部缺失,身躯完好,残高1.70米,胸宽0.73米,下肢、足部、石座及础石均埋入地下。

石人身穿斜领宽袖袍,袖胡下垂过膝,腰系带,阳刻、双手握剑,左上右下,环首,剑出鞘,鞘不分节,双绶结于剑上。石人以北76米处有石人础石一件,长1.28米,宽0.90米,厚度不详,础石中部有榫窝,直径37厘米,深22厘米。

石人础石以北24米处有小石人一件倒仆,上半身缺失,腰带以下残高1.30米,石人整体与石座相连,为一块巨石雕琢,石座下有榫,石座长62厘米,宽50厘米,础石缺失,此小石人可能是蕃酋石像之一。图四神道两侧石人上述见于地表的神道石刻仅5件,掩埋地下的1件,共6件,加上南神门东侧石狮l件,整个章陵陵区现存残损石刻共7件。

四、鹊台与乳台鹊台即进入陵园(又称柏城)第一道门的门阙,从高宗乾陵开始以后各陵都有修建,属帝陵修建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章陵鹊台(土墩)据群众反映于上世纪70年代尚在,后因修建东干渠及扩大村民庄基地建房被夷为平地。此次调查时,当地群众指称鹊台遗址位于上杨村西南东干渠北岸约 20米处,二鹊台东西对称,间距约300米。

按所指鹊台位置,北距乳台1700米,距上宫南神门约2356米,西鹊台西北距下宫遗址约500米。乳台即进入陵园第二道门的门阙,是唐帝陵陵园内的重要建筑之一,是进入神道的重要标志。章陵乳台尚存,位于神道南端,北距上宫南神门613米,距石柱130米,二门阙东西对称,间距200米。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