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武则天时期神都洛阳的礼制建筑

武则天时期神都洛阳的礼制建筑

日期:2021-07-14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朝廷易代,礼制为先。《旧唐书》卷二十一《礼仪》二称,"肆觐之礼立,则朝廷尊;郊庙之礼立,则人情肃"。武则天以周代唐,礼制是其政治变革中重要的一项。为了配合武周政权的发展,武则天立周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城礼制建设,在神都洛阳建立了一整套礼制建筑,并确立了大周的礼仪制度。具体来说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建明堂,实行祭享明堂制度。

祭享明堂是古代礼制活动中的一件大事。隋代即有建造明堂的计划,但未及施行。唐高祖受禅,天下尚未太平,明堂未遑建立。太宗之世,天下初定,大唐帝国的明堂制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唐太宗追古制礼,但明堂规制无章可循。贞观五年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两次召集大臣讨论,达成意见,明堂建筑为上下两层,"下室备布政之居,上堂为祭天之所"。(相关讨论参魏征《明堂议》,《全唐文》卷140;《唐会要》卷11《明堂制度》;《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唐太宗后来用兵辽东,此事被搁置下来。

永徽二年七月,唐高宗敕令有司祥议明堂制度。此后,出现了明堂究为九室还是五室的争议。

唐高宗初定九室,并定出九室明堂的"内样",宣示群臣详议。但后来,又以五室更符礼制,举棋不定。至乾封二年,终下决心,初步议定,明堂建筑方案,即明堂为"上圆下方",上层为严配之所,下层为布政之居;明堂的建造地点,应该是"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已之地"。乾封三年高宗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总章,分京师万年县置明堂县。(《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准备建造明堂。但就在此不久,高宗皇帝便一病不起,未遑实行而逝去。

武则天是明堂建筑首位实施者。据文献记载,武则天先后两次兴修明堂。第一次是在革唐命以前,明堂是作为大唐的明堂而修建的。

这次修建的明堂,号为"万象神宫",具体修造时间各史记载不同,据姜波考证,大致应在武后垂拱三、四年间,于证圣元年(695年)被焚毁。(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第218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版)此后,武则天又下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号为"通天宫",万岁登封元年完工,第二次兴修的明堂是作为大周帝国的明堂而修建的。

武则天的明堂建筑与高宗君臣的论证有所不同。明堂的建造地点,按照高宗君臣的讨论,当"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但武则天造明堂,却没有听取群儒之言,而是与北门学士另议其制,称"自我作古,用适于事",因此,可以说武则天的明堂建筑形式更加考虑的它的实用性。

她建造的明堂不是在国之阳,丙巳之地,而是在宫城(紫微城)的中心位置。这与我国秦汉以来的礼制传统大相径庭,她认为"朕乃为丙巳之地,去宫室遥远,每月所居,因时飨祭,常备文物,动有烦劳。在于朕怀,殊非所谓。今古裁基紫掖,辟宇彤闱。经始肇兴,成之匪日"。(《旧唐书》卷二二《礼仪二》)于是她下令拆除宫城(紫微城)正殿--乾元殿,

以其旧址造明堂。将明堂建在大朝正殿的位置,主要考虑了明堂"布政之居"的功能。

第二、修建武氏宗庙及武周社稷。

在神都洛阳,武周的宗庙与社稷,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被安置在皇城(太微城)内,它们是武则天以周代唐以后建立起来的,唐高宗时期,武士彟被追赠为太原郡王,仪凤三年,"即并州建太原郡王庙"。以后随着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于京都长安又立武氏五世祖庙,祭享武氏先祖。(《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天授元年,武则天正式以周代唐。没多久,则天皇帝即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以取代唐太庙。(《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元年)天授二年正月,纳武氏神主于太庙;西京长安的唐太庙更名为享德庙,四时祭享高祖、太宗、高宗三室,余四室(宣、元、光、景)皆不享。又改长安崇先庙为崇尊庙(原武氏宗庙)。(《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二年)

武周太庙建于洛阳宫城东南部,本为隋少府监之地,按照《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都城建制,太庙、社稷遵照"左祖右社"的原则,太庙当在宫城之东南部,据《元河南志》的记载,隋唐洛阳城皇城(太微城)为东西长方形,城中东西四街。城南面三门,正中为端门,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武周太庙位于皇城的东南角、左掖门东的位置。

又据《元河南志》卷四《唐城阙古迹》条:(应天门外)东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西第一曰鸿胪寺,次东太府寺,次东(唐)太庙(注:在左掖门街之东。隋少府监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庙,中宗因而正焉)。可见武氏是严格遵循了周礼制度而建。

社稷坛是一国之正典,李唐王朝的社稷,因隋之旧,立于西京皇城西南隅(《通典》卷四五"社稷"载:"隋文帝开皇初,建社稷,并立于含光门之右"),与位于皇城东南隅的唐太庙正好成"左祖右社"的布局。武周立国,以武周社稷替代李唐社稷,《资治通鉴》卷二百四载,天授元年武周立国,天授二年正月甲戌,"改置社稷于神都"。

第三,立天枢。为了表彰大周功德。

武则天于延载元年在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内立天枢,题名"大周万国述德天枢"。据《旧唐书·则天武后本纪》:"延载元年八月,……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所铸天枢,共征天下铜五十万余斤,铁三百三十余万,钱二万七千贯,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

通过以上明堂、宗庙、社稷等一系列都城礼制建筑的修建,武则天从根本上完成了以周代唐的革命,周之正朔得以确立。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