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各国历史 > 揭秘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结果

揭秘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结果

日期:2017-09-28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被称为黎以战争或者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爆发在中东的黎巴嫩,戈兰高地和周遭地区,以色列空袭黎巴嫩是其开始的标志,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自四次中东战争以后的最大的一次战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信息。

  第五次中东战争起因

  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的起因归根结底还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在1964年5月份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时也开始了和以色列的战争。在1970年这一年,巴解总部及其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军从约旦开始进军黎巴嫩,为了扶植和武装伊斯兰的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后来就直接进军黎巴嫩国内进行斗争,从而逐步控制了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地区和南部地区,成了一个“国中之国”,并且构筑了许多军事设施。由于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和埃及、叙利亚部队一同向以色列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的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这就成为以色列最大的隐患。

  在1982年,以色列觉得到了恰当的时机,6月6日这一天,以色列以其驻英国大使被害为理由,公然对黎巴嫩发起攻击,在仅仅6天的时间里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就被以色列攻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也沦陷了。以色列希望通过入侵黎巴嫩来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赶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军队,然后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

  第五次中东战争详情简介

  第五次中东战争简介伤提到‍‍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在1982年6月6日爆发。以色列因为它驻英国的大使被巴勒斯坦的武装暗杀了,于是出动陆海空三种士兵,大概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一半国土。这是自前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进行的最大一次战争,战争时期,出现了由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民兵组织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惨绝人寰的贝鲁特大屠杀。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自己的国家,在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与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在周围布满阿拉伯人的地方,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从约旦进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了黎巴嫩国内的斗争,支持和武装了伊斯兰势力,打击了基督教的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使其成为“国中之国”。并建设了许多军事设备。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了埃及、叙利亚的部队,开展了游击战,袭击以色列的军队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了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从黎巴嫩单方面撤军的计划。4月21日,又通过了决议----决定在同年6月1日之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军队,但是仍然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一个8-10公里的“安全地带”。

  第五次中东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每一场战争都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损失,那么第五次中东战争的影响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战争就有杀戮,就有死亡,第五次中东战争造成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伤亡3000多人,叙利亚军队大约伤亡1000人,而以色列军队也伤亡了大约2000余人。在装备武器上也有很大的损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大概被击毁了100多辆坦克,500多门火炮,更有400多座秘密仓库被以色列占领,叙利亚军队损失了400多辆坦克,58架飞机,以色列也有140台坦克遭到摧毁,武装车辆和飞机分别损失了135辆和10多架。

  以色列坚持其扩张政策,使巴勒斯坦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第五次中东战争对阿拉伯民族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给以色列人民也带来了痛苦,并且威胁着世界稳定与和平。在这场战争中发生的贝鲁特大屠杀事件也给巴勒斯坦平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使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平民无一人生还,至今都无法确切的统计死亡人数。这场战争带来的是流离失所,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更是受害者声嘶力竭的呐喊。

  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第五次中东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这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有着很高的现代化水平,战争中首次大批量的使用了导弹、电子战等信息化武器装备,这也对世界军事的变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