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袁绍,真的十分无能吗?
历史的袁绍,真的十分无能吗?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
历史的袁绍,真的十分无能吗?
汝南袁氏家族在当时被称为“四世三公”,其影响力非常大。这个家族在察举制盛行的汉代门生故吏遍天下,可以说是该时代社会地位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袁氏家族的人物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找到关系,甚至有可能有过与袁家的恩惠。家族成员曾掌握监察的司空、行政的司徒以及相当于三军总司令的太尉等重要职位,袁家下辖着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与袁绍家族具有姻亲关系的弘农杨氏——即杨修的家族,虽然也号称“四世三公”,但主要都担任过太尉职位,所以其影响力不如汝南袁氏。
袁绍是汝南袁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相当于家族的领袖。然而,有趣的是袁绍并非袁氏的嫡子,而是庶子的身份。尽管袁绍经历过继承,但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另一位家族成员袁术是袁绍的弟弟,却是家族的嫡系。这种庶子与嫡子的身份差异导致了兄弟俩之间的矛盾不断。
袁绍和袁术的争斗源于他们在家族继承和权力分配上的纷争。袁术作为家族的嫡子,具备更高的继承权和地位。然而,袁绍凭借自身的才干和时机的巧合,成功地取得了家族领袖的地位。这导致了兄弟俩之间的竞争和矛盾。袁绍希望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持家族的影响力,而袁术则一直不甘心处于袁绍的阴影之下。
由于袁绍和袁术的矛盾,袁氏家族内部也形成了两股势力。袁绍麾下的人才以及与袁氏有着利益关系的官员们支持袁绍继续领导家族,而袁术则争取支持者,试图夺取家族的权力。这种家族内部的斗争导致了家族的分裂,最终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无论袁绍和袁术之间的争斗如何,汝南袁氏家族的影响力和地位在当时都是不可否认的。他们通过掌握重要职位和拥有各种人才,为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和财富。袁绍和袁术的争斗也成为了历史演变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家族权力和继承的复杂现象。
袁绍,就是汝南袁氏当代的代表人物,相当于家主。最有趣的是,袁绍还不是嫡子,而是庶子,虽然经历过继,但在当时同样地位不高。而这一家族的另一个人物,也就是袁绍的弟弟袁术,这是嫡系,都没有竞争过袁绍,兄弟俩也因此矛盾横生。
袁绍本身在当时为了挽救汉室也做了不少事情,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问题,但在当时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比如说,“十常侍之乱”是引爆三国的初始事件,但谋划者就是袁绍。当时外戚争权,宦官乱政,袁绍代表士族子弟落场,给大将军何进出主意,杀掉所有宦官,并且引军阀董卓进京威慑。
这个主意虽然能解决当时宦官的问题,但不得不说并不高明。何进这个人没啥能耐不说,还比较蠢,没等到董卓进京就被宦官骗进宫里杀掉了,这让在外面等着进攻信号的袁绍等人大失颜面,所以冲进宫中见到宦官就杀。等到袁绍请的董卓进京之后,董卓却废了汉少帝,改立汉献帝。而汉少帝恰恰是何进、袁绍等人推立去的,当时与他们竞争的正是这个被宦官拥护的汉献帝。董卓和袁绍自然就有了矛盾冲突。
董卓的气焰很盛,满朝文武基本都是敢怒不敢言,生怕惹祸上身,但是袁绍敢和董卓拔刀决裂。董卓曾经威胁袁绍,说现在天下都是我说了算,谁敢反抗?你是不是认为我的刀不锋利啊?!没想到的是,袁绍直接横刀胸前,说天下强大的势力又不是只有你董卓一个,你的刀锋利,难道我的刀就不锋利了?!
这样的行为要是一般人早就被杀了,但袁绍直接走人,没人敢拦着,并且最终董卓还要顺水推舟地给他一个封疆大吏的虚衔,实际上就是服软,不敢得罪这位汝南袁氏的家主。后来袁绍到了韩馥的地盘,这是袁氏门生,但人品不怎么样,他担心袁绍抢夺他的主导权,就将其软禁了起来。
事情更有意思的是,当天下要讨伐董卓的时候,需要选一个联军的盟主,大家一致推选这位出身汝南袁氏、敢于直面驳斥董卓的袁绍,韩馥才不得已将其释放。试想,一个庸才,能不能得到当时整个天下几乎所有势力的拥戴和认同?
这不仅仅是汝南袁氏这一个招牌所带来的,毕竟袁术也可以代表汝南袁氏来做这个盟主,但众多势力还是选择了当时被软禁起来、还没有什么实力的袁绍。如果这都算庸才的话,那只能说当时的孙坚、曹操、公孙瓒等等人物连庸才都不如,这已经证明了袁绍的能力。
要说袁绍最大的“污点”,大概就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输掉了官渡之战。但是中国人有个传统,那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来看看官渡之前的袁绍势力就能知道,当时最大的势力就是袁绍。
以冀州为大本营,夺取并州、青州,又击溃了幽州的公孙瓒,可以说袁绍一家势力横跨四州之地,而汉末一共才十三州,他占了三分之一。北方的势力以袁绍最大,但以曹操最尊崇,因为曹操手中有汉献帝,代表着中央。
各地的官职其实都是曹操借着汉献帝的名义来分配的,比如他曾经自己担任“大将军”一职,这是比“太尉”还高的军衔,不是一直都有设置的。而太尉一职曹操向天子上表,封给了袁绍。
袁绍自然不满意,曹操是“宦官”之后,其父曹嵩当年当上太尉就是借着宦官的名号,以袁绍的立场恨不得杀光了宦官,怎么可能看得起曹操呢?更别说这个太尉来得窝囊,“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也不在意什么“五世三公”。所以,袁绍不接受。
曹操没办法,只能用自己德行不足,能力不够等等理由,将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袁绍。所以有人说袁绍爱慕虚名,但实际来看,这个官职对曹操来说是虚名,但对于势力最大,实力最强的袁绍来说并不是虚名。虽然争到了没什么大好处,但如果争不到,其地位在曹操之下,本身在名望上就是损失。
而官渡之战这一系列战役,曹操打得很辛苦,因为袁绍确实实力强大,步步推进,即使是在相持阶段,双方也是奇谋百出,你来我往。这些压得曹操苦不堪言,甚至都想投降了。可见袁绍手下的谋士、军队、将领在当时其实都是一流水平,但谁规定都是一流水平的人就能合作愉快呢?
所以,袁绍势力内部的争斗其实别的势力也有,比如曹操手下,郭嘉、荀彧等等都是小毛病不断,武将犯禁的就更多了。袁绍的失败其实还真的有点运气不好,一时间决策失误,被曹操烧了粮草。其实这有点像汉初时期,刘邦面对项羽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最后垓下一战成功,谁会认为项羽是庸才吗?
当时也差不多,袁绍攻打曹操,一路上也差不多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但就是这粮草没保护好,所以导致了失败。至于说继承者的选定问题,其实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袁尚、袁熙还有袁谭这三兄弟,虽然表面上说是袁绍立幼导致的争端,但如果立长的话其他人就不争了吗?从这三个人的行事方式和处事水平来看,早晚得兵戎相见。
所以说,袁绍这个人绝非庸才,甚至在当时也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只不过一时疏忽,阴沟里翻船,导致了名声受损罢了。如果从他的一生事迹来看,还是英明多,昏聩少的。
当曹操奔袭乌巢之时,袁军部将张郃主张救淳于琼,他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必然得手,那么事情就无可挽回了。”郭图却别出心裁地说:“不如乘此时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只要攻拔曹营,曹操就无家可归了。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轻骑救援乌巢。高览、张郃攻营不下,乌巢大败的消息已经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袁绍全军大乱,一下子全垮了。慌忙之中,袁绍及长子袁谭各单骑逃遁,直奔黄河渡口,随后又逃来一群骑兵,约有八百骑,渡河至黎阳北岸。这一仗袁绍损失七、八万人,武器、辎重、图书、珍宝无数。当他跌跌撞撞走进部下蒋义渠营帐中时,握着蒋义渠的手,无比伤感地说:“我把自己的脑袋都交给你了。”官渡败后,有人对田丰说:“你必将受重用了。”
田丰平静地回答说:“如出兵打胜了,我一定能够安全。如今兵败,我必死无疑。”果然,袁绍回到邺城,说:“我当初不听田丰之言,今天真的要让他笑话了。”于是下令杀了他。
回到冀州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
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袁谭、袁尚为了争权夺利而相攻,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以上就是有关历史的袁绍,真的十分无能吗?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