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晏子二桃杀三士,为何从无对晏子的谴责?

晏子二桃杀三士,为何从无对晏子的谴责?

日期:2023-08-31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晏子二桃杀三士,为何从无对晏子的谴责?这一内容。

晏子二桃杀三士,为何从无对晏子的谴责?

晏子二桃杀三士,为何从无对晏子的谴责?

晏子的计策与三员大将的死亡如何被接受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谏臣,他的一次计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个计策不仅成功地解决了齐国内部的威胁,而且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反思。

在齐国的时候有三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他们的勇武和战功在齐国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也因此自大起来。晏子看到了他们的问题,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引发的麻烦,他决定想出一个方法来处理这个局面。

于是晏子设计了一个局。他向齐景公建议,在表彰三位大将的同时也给予他们赏赐。他为每位大将准备了两颗珍贵的桃子,但问题是三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提议根据功劳的大小来分配桃子,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子。

公孙接和田开疆都报出了自己的功绩,分别各自拿了一颗桃子。而此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愤怒地拔剑指责前两者。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后,也感到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给了古冶子,并选择了自尽。然而,古冶子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懊悔,因此也拔剑自刎。

这个故事中的晏子计谋狠辣,只用了两颗桃子就让三个大将丧命。这样的手段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极其残忍和冷血的。但然而,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人说过晏子的行为不对,也没有谴责他的做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晏子的计谋成功地解除了齐国内部的威胁,保护了齐景公和整个国家的安全。这让人们看到了晏子的智慧和能力,他的计策被认为是为国家着想的表现,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赞扬。

古冶子作为一个大将,本应该有更高的道德和品德修养。但他却选择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其他两位大将进行指责和侮辱。他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团结和谐的氛围,也损害了齐国的稳定。他的自杀被认为是对自己先前的行为的惩罚,是一种内心的羞愧和自责。

由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人物,我们很难对他们的具体行为进行深入的评判。可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下,人们更注重的是胜利和结果,而对手段的道德性并不那么关注。因此,晏子的计谋并没有受到当时社会的指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讲述此故事。

说到这段故事,人们往往会说,三个莽夫不知晏子之计,死不足惜。晏子也对鲁昭公说,这等有勇无谋的莽汉,多一个少一个无碍齐国国事。那么,齐景公就没有看出来这是晏婴的计策?为什么又容许他这样做?后人又为什么没有谴责他呢?

齐国在灵公时代就已经衰落,他的后任国君庄公更是被大臣崔杼杀死,这个景公就是崔杼拥立的。这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景公时代已经彻底形成,大臣们更是无视君主的存在,相互争权攻伐,庄公直到死后三年才埋葬。崔杼杀死了庄公,庆封又杀死了崔杼,田、鲍、高、栾四个家族又联合起来杀死了庆封,这种相互间的攻伐让武士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而他们的存在和显赫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稳定。晏婴正是通过杀掉这样的武士来恢复一种正常的国家秩序。

崔杼、庆封强势家族已经消除,但田氏对公室的潜在威胁却更严重,他们在向百姓征收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而发放粮食时却用大斗,这样暗中收买百姓。因此,齐国人都说田氏好,公室好像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晏婴对此忧心忡忡,而齐景公却全不放在心上。景公九年(前545),晏子出使晋国,他私下里对晋国的叔向说:“齐国政权最终会归于田氏。”而这个田开疆就是田氏族人。除掉田开疆,有去掉田氏武士臂膀的效果。

当时的人没有谴责晏婴,还因为这三个人傲慢无礼,他们因为勇武异常,受到齐景公的宠爱,因而一个个恃功自傲,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就像自杀这个情景,说明他们是可以佩剑上殿的,否则,怎么就会一激动就自杀呢?假如他们不能佩剑上殿,出了殿门再自杀,说不定不会三个人同时都死去,要是留下那么一个两个,晏子这个计策还能得逞吗?从佩剑上殿这个情节还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实在是狂妄的没有了边儿,臣子是不可以佩剑上殿的。同时代的例子是,专诸刺杀吴王僚,只能把短剑藏在鱼肚子里,因为他只能光着身子靠近吴王。再后一些,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没有一个人能够杀死荆轲,因为除了秦王,其他人都没有武器,有武器的人都在殿外,没有命令不得进殿。当然,君主可以给某个人特殊的待遇,允许他佩剑上殿,但这个人一定是权威如国君一般,而三个人同时佩剑上殿,显然不符合常规。晏子显然担心,一旦这几个人被人利用,齐景公的性命不是随时可以让人取去吗?这也是当时人能够理解他的原因之一。

晏子二桃杀三士,我们现在的人看到的只是他的智慧,当时的人考虑的更多的是政治因素和三个人的人格品质,所以晏子没有受到古今的谴责。假如离开了时代的背景,晏子的这种行为,还能被称之为智慧吗?

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此举受到许多诸侯国的赞誉。这正是体现了人们常说的“万人称誉,多寿病法”的道理。廉洁无私,心胸坦荡。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眼下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晏子乐观豁达,处其自然。他曾辞退了“三年而未尝弼过”的高纠,主要嫌这个人三年都没有指出过自己的过错。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

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的批评。

他自己则从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齐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还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了。当齐景公赏赐他车马时,他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杂下》)这就是说,他要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晏子对礼的重视。他说:“礼者,所以御民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可见礼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晏子对无礼或不合礼的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内谏》)载:“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今群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没有礼,人就成了禽兽。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根本就会动摇。

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

以上就是关于晏子二桃杀三士,为何从无对晏子的谴责?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