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人物解读:张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张继人物解读:张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张继人物解读:张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张继路径寒山寺,眼前江南深秋的夜景深深吸引了他。寒山寺位于山间,围绕着寺庙的静谧氛围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在这个宁静的夜晚,他内心扑腾起一种强烈的忧虑之情,还有对家人的思念。
安史之乱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动荡之中。叛军势力膨胀,大唐王朝岌岌可危。作为一位忠于国家的文人,张继深感身为士人应该肩负起责任,为国家尽一份力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萌生了写下《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念头。
和张继一样张若虚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学人物,他因为写下了出色的诗歌才能在历史中留下名字。不过相比之下,张若虚在当时的名望稍高一些,他已经被誉为“吴中四友”之一。而如果没有《枫桥夜泊》这首诗,张继的存在可能只能默默地被刘长卿的作品所带动而存留于注解之中。他在史书中只留下一缕残影,比他的好友刘长卿所留下的印记还要模糊许多。
他们两人应该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进士,十分可能是安禄山起兵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755年。他们都经历了苦心经营的寒窗岁月,期盼着一举高中的那一天。然而,他们的进士资格还未公布,安禄山就在范阳举起了马刀,威胁着大唐的长安,威胁着李唐王朝。
在乱世之中张继的前途变得艰难起来。他的职业生涯被安禄山之乱所打断,梦想被摧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表达内心的忧国忧家之情,传达自己对繁荣和安定的渴望。他用诗歌表达出自己的忧虑,描绘出长江边上枫桥下泊舟的情景,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
《枫桥夜泊》被称为张继的杰作,尽管他的名声并不逊于其他文人,但这首诗却赋予了他一种特殊的存在感。它记录了一个文人在乱世中所表达的情感,深深触动了后人的心灵,成为了唐代的传世之作。
张继的残影可能已经模糊无边,让人难以触及他的真实面貌。然而,他通过一首诗,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表达了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与担当。
此时的张继应该也只有二十五六的样子(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所以只能推测),他本该有个美好的前程,可惜这场战乱不仅改变了大唐,也改变了众多诗人的命运,此后唐诗再也没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只有“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愤。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大诗人尚且不得不随波逐流,在战乱中漂泊,何况他一个寂寂无名的读书人?!
的确,张继就是一个来自襄阳的普普通通读书人。虽然他也写诗,但唐朝的读书人哪里有不写诗的?他的诗在刘长卿眼里可能是宝贝,但在当时也的确是非常一般的。毫不客气的说,他就是一个十八线的小诗人。
他有题为《洛阳作》的诗,应该是写于洛阳被政府军收复之后,他要去征西府中任职之时,从中我们多少可以窥探这位读书人的日常生活。
这首诗实在泛泛可陈。结尾的“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多少表明一下心迹,也无非是落魄书生的自我安慰或者阿Q式的自我开解。
但他后来真的升官了,先是检校郎中,后为盐铁判官,主管洪州财赋,也算是谋到了肥差。只是好景不长,他到洪州不久就与世长辞。
刘长卿,张继的好朋友,在得知张继去世后,写有《哭张员外继》一诗。这首诗很长,如同他们的友谊一般,虽然没有元稹与白居易那么基情满满,但也同样君子之交悠悠长长。
如果说《枫桥夜泊》是他才情的墓志铭,那这首诗就是他人品的墓志铭。他主管地方财赋大权,可竟然连身后事都无钱料理,还留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这个读书人的正值与品格,可见一斑。
他们这些读书人才是历史的基石。尽管没有华丽的浮名,没有人世的赞誉,可他们默默坚守着读书人的品格和尘世的道义,他们过的很清贫,但却用一生写就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枫桥夜泊》那么美丽的诗,也只有这样美丽的诗才能配得上这样的人。
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夫人也在当地去世,大概是合葬了吧。刘长卿在《哭张员外继》中有一句自注,云“公与夫人相继没于洪洲……金辉玉洁”,有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寒山寺也是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这位喜欢佛学的帝王没有留下多大的历史功绩,好在还有几座寺院,供人追忆那段“阿弥陀佛”的岁月。
当然刚开始也是不叫寒山寺的,是一个很有些拗口的名字,妙利普明塔院。这个名字,实在太过于佛化了。唐朝贞观年间,有位僧人来到寺院,这僧人的名字渐渐的也就取代了寺院的名字——僧人叫寒山,寺院也成了寒山寺。
寒山是著名诗僧,并且还是中国少有的用白话文写诗的大诗人,在国内可能声名不显,但在日韩等地,却享有盛誉。
妙利普明塔院,在姑苏城外,默默的度过了百年的岁月,等来了妙僧寒山,于是它也有了新的名字。也许这就是佛家中的缘分吧。
但就算如此,在中国的名山古寺中,寒山寺仍然是排不上名号的。少林寺、白马寺、法门寺……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文化厚度都不是当时的寒山寺所能比拟的。但寒山寺始终是与佛有缘的,是注定要受上天眷顾的。
百年之后,佛祖又安排了有缘人来到此地。这个有缘人可能是读着孔子和孟子来的,但他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了——寒山寺,姑苏城外矗立了两百年的寒山寺,终于等来他要等的人。
这首题为《枫桥夜泊》的诗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赋予寒山寺以灵魂和精神,从此寒山寺不用再仰望少林与白马,那悠扬的钟声更是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让世人着迷。
长江宛若一道分割线,北边是安禄山起兵之后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边尽管没有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但依然还是人间的天堂。
小舟上就他和老艄公。老艄公在船头,很是熟练的操控着小舟。张继在船尾。一卷诗书,一叠花生米,一壶花雕,一个人,品尝。
曾经的少年如此已经是满目沧桑鬓角斑白,但却还不得不为生计奔波。他想起了他的妻子——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惭愧,没有让他跟自己过上好日子。他想起了他的朋友刘长卿。这或许是他仕途中唯一的温暖。不知道他在随州怎么样了?张继小饮一杯,愁绪漫无边际。
夕阳一抹最后的余晖彻底的坠入了另一个轮回。月亮悄悄爬上天际,开始新的征程。“客官”老艄公喊道:“一会儿我们就要靠岸歇息了!”张继点了点头。其实无所谓的,反正都是漂泊,码头还是江中,又有什么区别。
小船终于在码头慢悠悠的停靠下来。老艄公打了个哈切,摆了摆手就去歇息了。张继呢?他一点儿睡意也没有。月亮升起又渐渐落下,一点一点的在天空中滑翔。突然从远处传来阵阵的乌鸦叫声,甚是凄凉。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张继轻叹道:“曹孟德也是雅人啊!”已是深秋,月色中,霜华漫天飞舞。枫叶萧萧,黯然销魂。岸边灯火点点,大概是未眠的渔家把。灯光下,江水嶙峋,泛出奇异的光。
张继站在船头,把目光由岸边移向远方——那里就是寒山寺吗?可惜啊,寒山已经坐化了!他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对着黑漆漆的山头,在风中,留下一声叹息。
就在此时,从寒山寺的方向,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划破夜空,宛若一道闪电,击中了正陷入无限伤感的张继。他心头一震,诗意涌来,于是就赶紧拿出纸笔,一蹴而就。
没有惊天地也没有泣鬼神,就是那么一瞬间,张继精准记录了周围的事物和自己的感觉,并且将这一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他的愁绪在寒山寺的钟声里弥漫千年。
这就是缘分到了吧——不知道是张继等来了寒山寺,还是寒山寺等来了张继。总之,那一夜的风情,无人知晓;那一夜的风情,令人回味。
《唐诗品汇》中将张继归为“接武”一级,其实就是认为张继在唐代诗坛就是个不太入流的诗人。他现在留下来的诗虽然也有四十来首,这个数量比王之涣都要多,但除了《枫桥夜泊》其他的诗真是聊胜于无。
《枫桥夜泊》这首诗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幸运,它自诞生之日就引起了世人的重视和喜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赫,以至于让人不得不重视它的作者张继。就这么张继幸运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了无可置疑的一席之地。
没有谁真的可以很偶然的就得到幸福与美满。只是世人只看到了偶然。那背后的艰辛,背后的坚持,背后的虔诚,只有自己知道。
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就是张继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读出来的大道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就是坚持,再坚持,或许下一秒机会就会来临。
关于张继人物解读:张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古宫历史网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