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与青楼揭秘:柳永为什么称柳七?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柳永与青楼揭秘:柳永为什么称柳七?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
柳永与青楼揭秘:柳永为什么称柳七?
柳永是一位常年混迹青楼酒馆的人。由于性格放荡不羁,柳永在科举考试中落选后选择了追随更加自由的生活。正是因为他对这方面的生活十分了解,他的词作才显得生动、具体。
关于柳永和青楼的故事,后人给柳永墓题写了一首诗。这表明柳永一生都过着风流的生活,甚至在去世后仍然保持风流的形象。据说北宋诗人柳永去世后,他生前的几个相好的妓女赵香香、徐冬冬、陈师师、谢玉英等人,组织了众妓家出钱出力,在乐游原上买了一块空地来安葬这位风流才子。
在柳永的出殡日,所有的妓女都穿上白色丧服,悲痛地送行。从此以后,“每年清明左右,春风骀荡”,诸名姬们纷纷前往柳永的坟墓,带上祭礼,烧纸钱,这一习俗被称为“吊柳七”,又被称为“上风流坟”。
柳永字耆卿,原来叫三变,因为他是伯叔兄弟中的第七个孩子,所以人们称他为柳七。他来自建州崇安(今福建崇安),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柳崇是一位知名的儒学家,因母亲年老而不愿意出任官职。他的父亲柳宜曾任南唐的监察御史,北宋灭南唐后,他被任命为沂州费县令,后来晋升为工部侍郞。他的叔叔们柳宣、柳寘、柳宏也都曾担任过官职。
柳永生前的生活经历、个性以及与青楼妓女的关系,使他的词作风格独特、引人入胜。他的作品深入世情,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普遍关注的时代风景和情感世界。同时,柳永对词牌活用的独特见解,使他的作品在词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词作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永自幼读书,年少也希望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走上仕途。由于他“喜作小词,薄于操行”,“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便把柳永的进士除名,说了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断了他的仕途。
柳永不由满腹牢骚,更是放浪形骸,以“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留恋于烟花巷陌,整日偎红依翠来寻得精神的解脱与心灵的慰藉,被当时“正经”士大夫与文人卑鄙,认为他是无行文人。
北宋经济发达,宽松下的私生活,酒店林立,秦楼楚馆,,士大夫与文人们趋之若鹜,一个风采各异的女子“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这种“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凋弦于茶坊酒肆”的声色氛围,带有情趣又具文化意味,给刚刚兴起的“诗余”、素有“夜文化”之称的曲子创造了土壤,具备了娱乐功能,“绮筳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文人之“曲子”经歌妓演唱,让绮筳、词客、声妓,三者完美地组合。
宋代,歌妓不是以卖“肉”为主,她们都比一般的家庭女性更有文化水平与艺术素养,不仅风情千般,能歌善舞,还知音晓律,能赋诗填词。
柳永是真性情,不像那些君子们,表面上循规蹈矩,道貌岸然,背地里极度龌龊,讲究“花赏半开,酒饮微醺”,隐蔽地发泄情欲,还时不时在公众场合大谈“存天理,灭人欲”。
柳永是北宋繁华时代,都市文化熏染出来的下层文人,参透了名利,“似此光阴催逼,念浮生、不满百。虽照人轩冕,润屋珠金,于身何益。一种劳心力,图利禄,殆非长策。除恁是、点检笙歌,访寻绮罗消得”,仕途堵阻,确让他嬴得妓女的芳心,整日“莫道千金酬一笑”,“檀郞幸有,凌云词赋,掷果风标”。
不要以为柳永在秦楼楚馆与妓女们缠绵缱绻,满足生理上的本能,他更是从这些落入风尘中的女人中,获得更高文化层次上的享受,这些女子有风情,“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文谈闲雅,歌喉丽,举措好精神”,虽然柳永不被“君子”们所容,却在青楼找到了知音。客居汴京时,“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某日,柳永来到位于皇城东华门外的樊楼(这里“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至千余人”,非同一般的繁华呀。据说宋仁宗曾私服出宫,径往御街并各处巷陌看看,“将及半晌,见座酒楼,好不高峻!乃是有名的樊楼。
有《鹧鸪天》词为证: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高档“会馆”呀。),刚上楼梯,即遭到樊楼名妓张师师的娇怨:“数时何往?略不过奴行。君之费用,吾家恣君所需,妾之房卧,因君罄牟!岂意今日得见君面……且为填一词去。”
柳永刚刚展花笺,握玉笔准备填词,忽闻有人上楼的声音,连忙把纸藏于怀中。袅袅婷婷上来的是另一位名妓刘香香,她一见柳永,也是一番似怒还怨:“柳官人,也有相见,为丈夫岂得如此负心!当时费用,今忍复言……若为词,妾之贱名,幸收置其中。”看来这柳永欠了不少风流债呀。
以上就是有关柳永与青楼揭秘:柳永为什么称柳七?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