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了那么多人的朱元璋,为何无人暗算?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杀了那么多人的朱元璋,为何无人暗算?。
杀了那么多人的朱元璋,为何无人暗算?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遭到暗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朱元璋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权谋智慧。他深知权力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策略来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安全。他通过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大规模调动官员,使其无法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避免产生对他构成威胁的内部势力。
朱元璋深思熟虑地建立了官僚体制,使得政府高层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和考核的人选。他重用忠诚可靠的人才,并对自己的亲信官员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约束,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得到顺利执行。
朱元璋还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来保护自己。他修建了坚固的皇宫和城墙,设立严密的警卫机构,以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他对宫廷内外的人员进行严格的管制和监视,以防止任何潜在的威胁。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在位期间,他深受广大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他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政策,如减税减租、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等,使得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在人民的支持下,朱元璋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威信和合法性,使得他的统治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也减少了暗杀的可能性。
按理说,得罪的人多了,树敌也就更多。朱元璋杀了这么多人、很多还是开国功臣并且位高权重的人物,为何就没有遭到反噬呢?这里面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自古以来,受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礼教所束缚。封建时代的人,对于暴虐的君主,顶多就是说它残暴无良,第一想到的并不是将他杀了。可以说,这也是封建君王给老百姓洗脑的成功案例。
有了这个观点,被朱元璋杀害的那些人里,很大一部分就不会想到要如何报仇——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啊。皇帝杀自己的子民,只能算是名正言顺,顶多有点不贤良而已,何来报仇之说?既然没有报仇之心,也就少了很大一部分暗杀朱元璋的动机了。
其次,朱元璋虽然喜欢杀人、尤其是喜欢杀害那些有功之臣。但毕竟不是无缘无故,更多还是那些人自己不知收敛,授人以柄给了朱元璋杀人的借口而已。
试想一下,一个打江山立了大功的人,做了大官却总想着要把以前的付出换做银子拿回来。在老百姓的眼里,这样的功臣被朱元璋杀了,是好是坏?于是,很多倍朱元璋杀害的人,本身的口碑也不见得怎么样。这也就为朱元璋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与被刺的可能了。
此外,朱元璋自己行伍出身,生平出生入死无数次,对于自己的安全是非常有心得的。甚至可以说,像他们这种从死人堆里打滚出来的人,已经有了一种能嗅到危险的本能了。
最后,朱元璋也深谙制衡之道。他一手创立了锦衣卫,并将其当做自己最信任的人培养。这个机构,对保证朱元璋的安全可谓是举足轻重。
因为锦衣卫不仅限于京城一地,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这样,通过严密的监控,也就能够发现、并消灭很多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危机事件。
明朝开国元勋中,除了汤和等寥寥几人幸免于难,大多数人都不得善终:徐达发背痈吃蒸鹅而死;常遇春病故早亡,躲过一劫;刘伯温据说被胡惟庸授令毒死;但胡惟庸自己也没有得意多久,不久就被主子以“擅权植党”、“枉法诬贤”的罪名处死,遭受牵连者多达三万余人,朱元璋甚至在胡死后十年,还给他安插了一个“通倭谋反”的十恶不赦罪名,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胡的死,造成了终明朝一代没有宰相一职,从此自秦汉以来建立的宰相制度,在此宣告寿终正寝,明朝以后的清朝,只有口称“奴才”的所谓“大学士”而没有铁骨铮铮为民请命的魏征、文天祥等宰相,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胡惟庸死了没多久,又爆发了“蓝玉案”,胡案是对文官下手,蓝案可是对武将动刀。作为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战功显赫的凉国公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起来,恰好此时朱元璋年仅三十八岁的太子朱标病故身亡,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年幼的皇孙朱允炆被能臣宿将欺负,上演北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翻版,朱元璋不得不对大将军蓝玉下手,为自己的孙子扫清障碍。蓝玉“谋反”案涉及人数也不少,一万五千人。胡蓝二案一出,整个开国元勋体系,竟然十去其九,以至于后来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夺自己侄子的江山,建文帝朱允炆纵观文武百官,竟无可用之帅去率兵抵挡,兵败后不知所踪,至今其下落仍是个谜。朱元璋原本想巩固孙子的江山,不料却间接将接班人建文帝送上不归路,想必起朱洪武于地下,也当哀叹自己苦心经营却适得其反,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罢?
朱元璋由于其极度自卑的心理,对于“僧”、“贼”、“光”、“秃”等挖苦他过去历史疮疤的字眼,变得相当敏感,因此明初的文字狱绝不比清康乾年间逊色:这场始于洪武十七年,终于洪武二十九年的长达13年的黑暗岁月,受害者不下数十万,明朝初期优秀的知识分子,因“文字狱”一案,几乎为之一空!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到后来,越来越变本加厉,只要是上述字的同音字,都认为是通假字,居心叵测罪不容诛。于是说“为世作则(贼)”的杭州人徐一夔教授挂了;说“圣德作则(贼)”的马屁大王孟清也挂了;说“睿性生(僧)知”的常州教育局局长蒋镇挂了;说“作则(贼)垂宪”的浙江教育厅主任林元亮也挂了。更离奇的是,说“体乾法坤”是暗示“发髡”,秃子就是和尚,杀!说“拜望青门”就是站在和尚庙门口发呆,杀!“遥瞻帝扉(非)”不是恭敬地瞻仰皇宫大门,而是看热闹,八卦皇帝的是非,杀!“天下有道”就是“天下有盗”,杀!……如果冯小刚生活在那个时代,“天下无贼”是一句善祷祝福的话还是故意揭露皇帝阴私?估计很难猜测这个喜怒无常的皇帝的心理。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次年朱标病逝,谥号懿文太子。这对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个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朱元璋看到朱标次子朱允炆表现十分孝顺而很喜欢,后来立其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死后葬于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本文涵盖了关于杀了那么多人的朱元璋,为何无人暗算?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有关该主题的全面了解。如果您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相关知识感兴趣,我们强烈建议您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等等。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