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青年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后来变了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热血青年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后来变了这一内容。
热血青年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后来变了
赵构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秉持着积极正面的形象和思想。作为皇子,他怀有强烈的抵御外敌的决心。然而,为什么他后来会变成一个负面形象呢?赵构经历了什么事情,才会有如此巨大的转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时势变幻人心也会随之而改变。赵构最初怀着抗击敌寇的赤子之心,但当他登上皇位后,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力和保住皇位,他的心态逐渐完全改变了。这其中的原因,是权力的诱惑所致。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赵构曾经进入金营进行和议的讨论。他表现得毫不畏惧,甚至让金人怀疑他的皇子身份。虽然后来他被放归,但在同年冬天,赵构本应奉命北上求和,却被宗泽劝阻,从而避免了被俘虏的命运。
这一事件成为赵构转变的转折点。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妥协和让步来保住权力和皇位,而无需冒险与外敌抗衡。从此之后,他逐渐丧失了正义感和决心。
权力的魔力在赵构身上得到了显现。他开始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统治稳定,而不再关注国家和民众的福祉。他的行为改变了他曾经积极向上的形象,使他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被人诟病的皇帝。
赵构的变化是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考验造成的。他被迫做出了自己内心最初无法接受的选择,从而逐渐丧失了他最初的形象和思想。这个过程中,权力的诱惑和现实的压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赵构的转变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利益的诱惑时,我们应该坚守最初的信念和原则,不轻易放弃。历史是镜子,借鉴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避免重蹈赵构的覆辙。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赵构曾入金营议和,毫不畏惧,以至于金人怀疑其皇子身份。被放归后,赵构于是年冬天本来奉命北上求和,被宗泽劝阻,遂免遭俘虏。
此后,赵构被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但他却按兵不动,并不理会徽、钦二帝的勤王命令。赵构手握重兵,却屡避敌锋,只顾保存实力。
从这时起,赵构像变了个人似的,再没有了之前勇敢无畏的心态。至于原因,窃以为赵构已是感觉到乱局之中大有可为,有了野心的他自然与从前不同。知道以后有称帝的机会,任谁也会更惜命。
现实果然印证了他的判断。翌年,徽钦二帝被掳,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既然尝到了甜头,赵构以后当然还会选择自保,不管求和是否屈辱。
以保存实力为策略并不能说明胆小,但赵构称帝后的行为却实在不是勇敢者所为。他果断放弃中原,南渡而乞降。乞降不得再逃,最后从明州(今浙江宁波)逃到海上,金兵不习水战乃罢。
直到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又回到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南宋朝廷才真正安定下来。
细想也不能完全怪赵构胆怯。他正是由于父兄被掳才即帝位,自然心有余悸,生怕自己也落此下场。另外,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赵构也一样。从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再加上此前缺乏经历,犹如初生牛犊,所以能勇敢无畏。如今当了皇帝,既有保存宗庙社稷的责任,也体会到了九五之尊的感觉,加之作为皇帝也是金国的重点关注对象,也难怪赵构会害怕。
公元1129年,即赵构流亡海上这年,发生了“苗刘兵变”,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以清君侧的旗号,杀了宋高宗所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些宦官,宋高宗被逼让位给太子赵旉。
虽然不久后,文臣吕颐浩、张浚联合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平定叛乱,拥立宋高宗复位,但此事还是让赵构切实体会到武将的威胁。自此赵构更加理解重文抑武的祖制。
杀害岳飞是宋高宗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但他苟且偷安也并不完全错误。南宋虽然经济繁荣,但朝廷的财力还是有限,连年战争难以支撑。
赵构的性格极为复杂,也很矛盾。他既有雄心壮志,也以自身利益为重。当他初入金营时,因为没有利益纠葛而表现为热血青年。掌握到权力后,胆怯、猜忌与自私就充斥其内心。
本文总结了关于热血青年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后来变了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