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人物解读:裴行俭一生有哪些功绩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裴行俭人物解读:裴行俭一生有哪些功绩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裴行俭人物解读:裴行俭一生有哪些功绩
裴行俭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不仅擅长书法,而且在阴阳历法和兵书策略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据传言,每当要进行行军作战时,裴行俭总能准确地预测出取得胜利的时机。
裴行俭出生于619年,是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的人,出身于著名的“河东裴氏”家族。然而,他的父兄在他出生时就被王世充杀害,使他成为一个孤儿。随后,裴行俭被唐太宗送到弘文馆接受教育。由于他聪明才智过人,并且勤奋学习,从小就有些名气,甚至在唐太宗朝时的明经科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裴行俭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名文臣,他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武将气质。唐初杰出的军事家苏烈一直苦恼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学徒后继承他的事业。然而,在观察了裴行俭的天资和才能之后,他兴奋地将裴行俭招揽到了自己的帐下。
自从加入苏烈的部队后,裴行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他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与战术技能。他深入研究兵书,精通阵法,用智慧和勇气指导军队,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他的遗计策略经常打破敌军的防守,并创造出战局中的奇迹。
裴行俭除了在军事领域显示出卓越的天赋,他的书法艺术也备受称赞。他的作品曾被唐高宗赞赏和赏识,被誉为一代宗师。他不仅能够写出端庄雅致的楷书,还能变幻出流畅自然的行草和秀丽飘逸的草书。他的书法作品融汇了古人的精华,寄托了他对美好艺术的追求和深刻理解。
裴行俭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书法和军事领域。他对阴阳历法的精通使他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人才。他能够准确地预测天象变化和季节转换,帮助人们制定合适的农事计划和日常生活安排。他的广泛知识和才华使得他赢得了赞誉和敬佩,被认为是当时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裴行俭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多才多艺和全面发展的精神令人钦佩。无论是在书法、军事、历法还是其他领域,他都展示出了出色的才华和精深的学问。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智慧的体现。
苏烈,字定方,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早年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烈率两百名骑兵冲锋陷阵,攻破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显庆二年(657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
史载苏烈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此后,苏烈历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国家对吐蕃的军事防御。
历经数载的勤奋学习,裴行俭不仅掌握了苏老师用兵奇术之精髓,还有不少独到心得,其才能如虎添翼了。世人誉称其为“儒将之雄”。在苏老师门下的学习告一段落后,裴行俭奉诏任长安令。
由于他反对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按流行说法在政治上站错了队吧?不久被贬到西域当长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西域成就了他人生的的辉煌!仅仅几年功夫,裴行俭恩威并施,使得西域诸国全部归附了大唐,麟德二年(665年)升任安西都护,几年后奉调回朝廷任吏部侍郎。
调露元年(679年),突厥十个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勾结李遮匐,和吐蕃结盟,引诱各附属部落骚扰安西,朝廷准备征讨,裴行俭建议不必出动大部队,借波斯王刚死,派遣使者送在长安当人质的其儿子泥涅师回波斯继承王位的机会,运用计谋解决问题。唐高宗觉得此计甚好,于是诏令裴行俭任安抚大使,带上诏书护送波斯王子回国。
到了西州,各属国官员出城迎接,裴行俭说现在天气太热行路不方便,住下来等待秋天再走,阿史那都支探听到这个情报,放弃了警惕没设防。裴行俭从容地召见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的酋长,以打猎的名义,邀约了当地上万名年轻人一起去。几天之后来到离阿史那都支营帐十多里的地方,裴行俭先派其熟悉的人去向他问安,接着又派人急速召见他。
阿史那都支仓促之间想不出对策,只得率领五百多个下属到裴行俭的军营拜见,结果是自投罗网。接着裴行俭用计把其各部族酋长召来拘捕。李遮匐闻讯后吓得被迫投降。裴行俭将俘获来的阿史那都支等人押送至长安。唐军将士在碎叶城为裴行俭镌刻石碑记述其功劳。唐高宗大喜,设宴慰劳,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就是同时授予他文臣、武将两种官职。
过了三年,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其二部落相继反唐,声势十分浩大。都护萧嗣业奉命征讨失败。唐高宗诏令裴行俭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他统率的各路部队共三十多万人马,军旗连绵数千里,《旧唐书》称叹“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以前萧嗣业运输军粮,多次被敌人抢走,不少士卒饥饿而死。裴行俭将计就计,准备了三百乘假粮车,每乘车里埋伏五名骁勇的士卒,带着斩马的长刀、强劲的弓弩,用瘦弱的士卒拉车前进,然后派遣精兵秘密地紧跟后边。敌军来了,运粮兵乱哄哄逃跑。敌军士兵用马将运粮车拉到有水草的地方,让马吃草,正要从车里卸下粮食时,骁勇的士卒突然从车中冲出,后边的伏兵恰好赶到,里外夹攻,突厥军不是被杀死就是被俘虏。
有天傍晚时分唐军扎好了营帐,安排好了守卫,正准备休息时,裴行俭突然下令迁移到高冈上扎营。虽然不知原由,但军令如山倒,只能照办。到了深夜,突来狂风暴雨,原来扎营的地方积水一丈多深,将士们深为惊叹,皆认为有神仙相助。在智勇双全的裴行俭指挥下,唐军连战连捷,杀敌无数,活捉敌酋后班师回朝。
在史部工作期间,他和李敬玄、马载一同主持选才任官的工作,声誉鹊起,被人们称为“裴、李”、“裴、马”。裴行俭根据实际需要,创设长名榜、铨注等法规,作为国家选才授官的制度,一直被后世沿用。他还拟订了州守县令的升降以衡量资历的高低作为制度。他所提拔的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以后均成为朝廷难得的名将。
更令人惊叹的是,当有人来向他推荐声名初起的“四才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时,眼光独特敏锐的裴行俭经过全面考核,以寥寥数语就预见了他们的人生:才名响亮,官运不佳,福禄短浅。没有仅凭神童之名和作诗功夫就重用他们。
果然四人以后的命运正如其所料:王勃不到而立之年溺水而亡;杨炯的仕途流离颠沛,年纪轻轻就死于任所;卢照邻疾病缠身数十年,不堪忍受最后自杀;骆宾王虽身体没啥病,但就是欠缺政治眼光,跟着徐敬业起兵谋反,没过多久,徐敬业兵败被杀。
骆宾王的生死成谜。主流说法是跌下河被淹死了,某些野史的说法是出家当了和尚,唐朝初诗人宋之问还碰到过的。不管那种说法,反正骆宾馆王不辞而别,在历史舞台上再也不见其踪影。
裴行俭是个多才多艺之人,还精通阴阳历法,工于书法,尤擅草、隶。史载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杂体》、《选谱》及兵法秘诀四十六条,可惜的是而今已佚。
文末述评:既会当战区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又会当政府组织部长的裴行俭,的确算古代中国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
六十四岁时病逝后,唐高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献”。唐中宗李显登位,又追赠为扬州大都督。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加赠太尉。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裴行俭人物解读:裴行俭一生有哪些功绩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要钻研更多的历史相关内容,我们推荐你关注古宫历史网。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详尽的历史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过去,开阔视野,以及深化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