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生平: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蒲松龄生平: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蒲松龄生平: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备受赞誉的作品,也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的出现,再次引起了志怪小说的风靡,并且其影响延续至今。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聊斋志异》的影子。然而,大家对于《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一生却鲜有了解。究竟蒲松龄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令人不解的是一个被誉为文豪的蒲松龄为何科举屡战屡败,几乎一生都在当私塾教师,直到七十多岁才获得一个岁贡生资格,这着实让人感到十分奇怪。蒲松龄于1640年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由于家道中落,再加上家中有四个儿子,父亲无力请私塾教师,只能亲自教导孩子们读书学习。蒲松龄天资聪慧,早熟过人,反应力和记忆力都超群出众,深受父母的喜爱。
蒲松龄十九岁时参加了童子试,接连考取了县、府、道三个级别的第一名,一举成为了秀才。这个成绩无疑让他的父母感到非常骄傲和高兴。然而,科举之路并不顺利。蒲松龄先后参加过多次乡试、会试和殿试,但却始终未能中进士。对于一个如此聪慧才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的多次失败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蒲松龄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决定当私塾教师。或许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传播的愿望,他一直用心地教导着学生们。无论是家境贫寒的学生还是富家子弟,他都悉心教导,使他们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蒲松龄教书育人的时光也成就了一部分他不为人所知的人生。
然而蒲松龄的才华并未被埋没。在他七十多岁时,终于获得了一个岁贡生资格,这是当时科举制度中一个重要的成就。岁贡生是指经过岁考之后,由朝廷授予的一种学术荣誉称号,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地位和荣耀。对于蒲松龄来说,这无疑是他一生中的巨大突破。
蒲松龄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诸多挫折和辛酸,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自己对文学的追求和热爱。《聊斋志异》的出版,更是让他名扬天下,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文豪。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创作,让志怪小说再度风靡,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虽然蒲松龄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作品和影响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每当我们看到那些充满幻想与怪异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时,我们就会再次看到《聊斋志异》的影子。通过《聊斋志异》,我们可以感受到蒲松龄那颗不畏困难、始终热爱文学的心。蒲松龄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可叹打那以后,好运从此再也不眷顾他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与刘国鼎的女儿成婚。1660年首次参加乡试,意外落选。三年后重振旗鼓再上,再一次败北。据他自己在《刘孺人行实》中披露,他妻子刘孺人十分贤惠,深受公婆喜爱。大嫂是个悍妇,嫉妒刘孺人,联合其他几个妯娌说公婆偏心,私下给刘孺人东西,吵闹得无法正常过日子,只好分家。
其实这些是表象,实际的问题是,蒲松龄一年复一年的读书应考,不能外出挣钱,经济上要依靠几位兄弟。他数次应考落榜后,几个兄弟对他丧失了信心,自然也不乐意为他付出了。
闹分家的时候,恶嫂子把祖上留下的好田、好房都抢走了。蒲松龄分到的那几块田是最差的,一年产不出来多少东西。由于已成家并且有了第一个孩子,他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
分家后的他,只好在村里当了一名私塾教师,不久应友人孙蕙之邀去当幕僚。一年后为参加次年乡试,又回到了家乡。为维持一家人生活,他一边以教书为业,一边读书备考。那时他三十岁出头,对科举和仕途抱有很大的幻想,殊不知他再度参加乡试,仍然名落孙山。
此后数十年间,他不断参加乡试,却始终过不了乡试这道关。就这样,他当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终生在备考的私塾教师。
39岁时,蒲松龄来到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不知不觉就在毕家干了三十年。他既要教毕家的8个孙子读书,学习做文章,还要陪他们去济南府应试。蒲松龄的文笔不错,成了毕家的代言人,毕家那些应酬文字都出自蒲松龄之手。
毕家老爷特别欣赏和看重他,对他十分优待,家中 5万本藏书可以随便翻阅,还把家中最幽静、最适合读书的地方安排给蒲松龄住,写书用的纸墨灯火全数满足其需要。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蒲松龄虽然不时留意为乡试作准备,但花费了更多的精力用来看书和写东西。按现代的话说就是搞创作。
为了广泛地收集素材,他在靠近大路旁的大树下面,铺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行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只有一个要求,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20年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具有百读不厌的艺术魅力。
1709年,几乎当了一辈子私塾教师的蒲松龄决定退休回家,那时他已到七十古来稀的年龄了,变得健忘、耳聋、牙齿摇动,一只眼睛失明,风湿病缠身。
其次,蒲松龄是个性格落拓不羁、不注重细节之人。那时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份组成。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蒲松龄从小喜欢有感而发写文章,而不喜欢按八股文套路写文章。估计他参加前两次县政府的童子试要求不太严格,轻松地取得好成绩。
第三次参加道德考试,主考官施闰章厌恶八股,十分喜欢蒲松龄不按八股套路超过字数写的文章,把其评为第一。可叹的是,后来蒲松龄参加考试,遇到的都是恪守八股教条的死板考官。他把要求写的八股文,写成了有故事感、并且超过规定字数的文章,全被考官打入另册就毫不为奇了。
最后,他自身努力方向上也存在问题。虽然他念念不忘科举,但在这方面并没有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估计博学多才的他对于应考太过于自信,这么多次败北没有认真地总结教训。
他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收集素材,撰写小说故事,此外还撰写涉及农科的《农桑经》,气象的《观象玩占》、医学《药崇书》诗词《七律诗选》等。除了小说故事外,其他写的东西水平一般,影响也不是很大。
1711年,年逾七十的蒲松龄再赴青州考贡,终于考取岁贡生。古时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笔者管见蒲松龄因名气越来越大,又到了垂暮之年,那些考官们给他发的“安慰奖”吧?
清代社会公办学堂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最基层的是县学。岁贡生算地方层面的高级知识阶层。有了岁贡生资格的蒲松龄当上了“儒学训导”。“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说白了是一个虚衔。
画中他穿着岁贡生的朝服,端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扶着椅子扶手,另一只手拈着髭须,仿佛在遐思,又仿佛已丧失了表情。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词“......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
文末补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蒲松龄虽然以岁贡生的资格告别科考有些寒碜,但他以《聊斋志异》登上了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宝座,却是光芒四射。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笔者的眼里,他的人生很有意义,比当上状元都强!
以上就是关于蒲松龄生平:蒲松龄科举为何屡试不中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