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历史上真实韩琦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韩琦是个怎样的人?

日期:2023-08-28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历史上真实韩琦是个怎样的人?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

历史上真实韩琦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韩琦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韩琦:初心不改的功臣

韩琦作为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的角色,为观众所熟知。然而,韩琦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他又是如何成为一位官员的呢?他在任职期间又有哪些令人称赞的事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韩琦。

韩琦字公甫,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出生于北宋初年。他是一个有着坚定初心的人,对于国家和民众始终保持着深深的忧思和关怀。

在韩琦成为一位官员之前,他曾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苦读书籍,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学问。这些知识为他未来的官员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琦的才华终于被当时的天子所看中,他被任命为一位朝廷官员。他以其清正廉明的作风和聪明才智一举成名。虽然历经朝代更迭,但韩琦始终保持着他的初心,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韩琦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积极推行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力图解决社会问题,强化国家实力。他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倡导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还提倡农桑之利,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经济领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韩琦在任职期间还积极统筹外交事务,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他善于外交手腕,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外交手段,使宋朝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的智慧和谋略为国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国际地位。

对于历史上的韩琦,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呢?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且有责任心的人物。在他任职期间,他始终心系国家和民众的福祉,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他的清廉正直和聪明才智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赞誉。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参预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反对“熙宁变法”。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他“生平不以文章名世”,但“词气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正笏之风”;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工于书法,尤善正书。家中聚书上万卷,在安阳筑有“万籍堂”。今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传世。《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蔡东潘有句话说南北两宋“北朝无将南无相”。说的就是北宋不缺良相缺良将,南宋不缺良将缺良相。北宋历史上出了很多著名的宰相:赵普,吕端,寇准,王安石,范仲淹等等一双手都数不过来。而韩琦正是这些著名良相中的一员。他是和范仲淹齐名的北宋宰相里面文武全才。人称“韩范”,他排名还在范仲淹之前。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于边军的改革只是韩琦的牛刀小试,针对大宋朝的种种弊端,韩琦在做谏官时就经常提出意见建议,“货赂公行”、“因缘请托”“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希望宋仁宗能够进行改革。而韩琦的成名之战就是一纸谏书让宋仁宗一日之间罢免了碌碌无为把朝廷当成养老院的四名宰执。

新政主要是针对“三冗”中的冗官,就是宋朝当官的太多,仅仅仁宋天圣五年,一次竟“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而且宋朝当官的待遇特别好,不仅自己有各种钱拿,不用上各种税,还能恩荫后人。以至于费天下之财养百官。

熙宁六年二月,韩琦还判相州,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熙宁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韩琦为相十载,上定国策,下抚百姓,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正如他本人所说:"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轰不为哉!"

在韩琦为相的十年中,既没有其前庆历新政那样急风暴雨改新,又没有其后王安石变法那样轰轰烈烈的变革。在宋英宗想有所振作改新的氛围下,韩琦的思想显得有些保守,未实行大的改革举措,也未能彻底扭转北宋的境况,他守成多于创业。但这些与北宋当时的具体环境有关,稳定政局是韩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韩琦的主持下,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公自为相,即与当时诸公同力一德,谋议制作全补天下事。也正如《韩魏公集》序言中所说:"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

宋神宗:“维公奉仁宗诏,立皇考为皇子,被顾命立英宗为皇帝,被英宗顾立朕以承祖宗之绪,可谓定策元勋之臣矣。或以公安社稷,方周勃,致治比姚崇。”“韩琦敢当事,贤于富弼,但木强耳。”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质、赵普之徒,相与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时,有若李沆、王旦、寇凖。在仁宗时,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叶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时谨守资格,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绮在仁宗、英宗时谨守资格······以谨守资格为贤,名重当世,······而李沆十数人者,以守资格得名,而其时亦以治称。”“②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

吕中:“当国家危疑之日,大臣以能任事者,一曰德望,二曰才智。有才智而无德望以镇之,则未足以服天下之心。有德望而无才智以充之,则未足以办天下之事。故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也。韩魏公不动声色,垂绅搢笏而措天下于太山之安者,盖自庆历、嘉祐之时,可属大事,重厚如勃,其德望服人心久矣。”

罗大经:“韩公当国时,最被司马温公激恼,然韩公包容听受,无几微见于颜面。常朝一不押班,王陶至便指为跋扈,而公亦无愠色。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亦国家之美事也。”

脱脱:“琦天资朴忠,折节下士,无贱贵,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傥公论所与,虽意所不悦,亦收用之,故得人为多。选饬群司,皆使奉法循理。其所建请,第顾义所在,无适莫心。”“琦相三朝,立二帝,厥功大矣。当治平危疑之际,两宫几成嫌隙,琦处之裕如,卒安社稷,人服其量。”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归有光:“君德赖以培养,生民赖以滋息,社稷赖以镇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于古,若偿金、脱骖、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则如曹参、周勃、丙吉、狄仁杰、郭子仪、裴度、吕端、王旦、韩琦之徒是也。”“韩、富二公,与范希文、欧阳永叔,一时并用,世谓之韩、范、富、欧。魏公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

当朝廷多故,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而与范、欧同心辅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称治。富郑公为相,守典故,行故事,傅以公议,无心于其间,而百官称职,天下无事。

史臣称魏公相三朝,立二帝,垂绅正笏,不动声气,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又称国家当隆盛之时,其大臣必有耆艾之福,推其有余,足芘当世。富公再盟契丹,能使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兵革,与文潞公皆享高寿于承平之秋;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去,朝野倚重。由此言之,二公之功名,盖相当矣。呜呼!士之幸而遭际太平,福德俱全者,则韩、富二公是也。”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

王夫之:“韩公之才,磊落而英多,任人之所不能任,为人之所不敢为,故秉正以临险阻危疑之地,恢乎其无所疑,确乎其不可拔也。

至于人官物曲之利病,吉凶变动之机宜,则有疏焉者矣。乃以其长用之于短,其经理陕西也,亟谋会师进讨,而不知固守以待时;多刺陕西义勇,而不恤无实而有害;皆用其长而诎焉者也。

若法度、典礼、铨除、田赋,皆其所短者。而唯其短也,是以无所兴革,而不启更张之扰。”“三代以还,能此者,唯韩魏公而已。”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历史上真实韩琦是个怎样的人?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