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亲王旷失踪之谜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王羲之父亲王旷失踪之谜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王羲之父亲王旷失踪之谜
王旷:一个失踪的谜团
王旷作为东晋官员和将军王导的堂弟,曾执掌淮南内史、淮南太守等重要职务。然而,在310年,他领命带兵前往壶关救援,最终却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与此同时,王旷的下落也变得成谜,至今仍无人得知他的去向。这让人们对他的生死充满了猜测和疑惑。
如果王旷战死以他的身份定会传出消息。然而,却没有任何确认他去世的消息传出。有人说王旷投降了敌人,也有人称他选择了隐居。然而,关于王旷的下落终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究竟发生了什么。
王旷在西晋末年也是一位杰出的官员。在八王之乱这一场空前浩劫中,他担任丹阳太守,坚守边疆。面对朝廷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以及天下的大乱,王旷深知靠自身比什么都重要。他积极组织当地民众,建立民兵力量,保护境内百姓的安全。这一举动赢得了民众的爱戴和拥护。
然而王旷的忠诚和奉献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当八王之乱愈演愈烈之际,王旷领命前往救援壶关,希望能为东晋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最终他带领的军队却在战争中全军覆没。这场惨败不仅意味着战略失利,更是给王旷赋予了一个神秘的结局。
关于王旷失踪的原因,历史上留下了各种猜测和传闻。一些人认为他可能投降了敌人,以保全性命。然而,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说法。另外一些人则认为,面对战败的局势,王旷选择了自我放逐,归隐山林。然而,对于他是否选择了这条道路,同样没有权威的信息能够证实。
王旷的去向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他的失踪带来了无尽的揣测和猜想。无论他是战死还是生还,他的名字将永远被载入历史。王旷的奋斗精神和忠诚向国家的信念将永远激励后来的人。他是那个动荡年代的见证者,也是一个被时间深埋的谜题。尽管如今我们无法得知他的下落如何,但我们应该铭记他的名字,让他成为我们努力奋斗的榜样。
王旷,在西晋末年也是一位能臣。在那场空前的浩劫“八王之乱”时,王旷在丹阳任太守,镇守一方。他深知朝廷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天下已经大乱,靠什么也不如靠自己,任内,他不等不靠,积极组织当地民众整合成民兵,保境安民,颇受民众爱戴。
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胜出,全面掌握了朝政大权。可是,地方上依然是豪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不久,将军陈敏杀到丹阳,与王旷交战。王旷战败后,被迫逃走。
正在此时,王旷得知自己的姨表兄弟琅邪王司马睿奉命镇守下邳,就去投奔。在下邳,王旷给司马睿分析天下形势,认为天下大乱已经不可收拾,外族入侵难以阻挡,为今之计,只有到江南避祸,或可有所作为。
得到司马睿首肯后,他一方面联络堂兄弟王导,由王导出面联系好友、东海王司马越的司马王衍向司马越阐明保守江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请徐州刺史裴盾、安东府长史裴邵转请于他们的亲戚东海王妃,让王妃吹吹枕头风。
最后,此事得以成真,司马越采纳了镇守江左之议,以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守建邺。在王导等人努力下,临沂王氏和当地其他大族千余人与司马睿一同携家南渡,到江左发展去了。
不过,王旷并没有同老表司马睿一同渡江,而是被司马睿安排到了淮南做太守。淮南,虽然地处于江北,但是对于江南的建邺起着屏障作用,位置十分重要。
但是,此时的王旷十分清楚,自己是替老表司马睿守淮南,不是给司马越守淮南。所以,对于在朝中掌权的司马越下达的命令,他并不是多么积极的去执行。这样一来,无形中也为他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因子。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匈奴汉王刘渊正式称帝,年号永凤。次年(309年),刘渊派遣儿子刘聪及大将王弥,以石勒为前锋都督,进犯西晋的上党,围困了壶关。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派兵前去救上党,黄肃、韩述领兵迎战匈奴军队。在西涧一战,刘聪领兵击败韩述,阵斩降兵上千人。在封田一战,石勒领兵打败黄肃,杀敌数百人。西晋战败。
正在此时,东海王司马越想起了王旷这个平时并不怎么听话,且对自己有二心、不忠诚的人。对付这样的人,处理掉是最妥当的办法。可是,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一是因为琅琊王氏是大族,不能轻易得罪,二是因为王旷与司马睿是姨表兄弟,又是司马睿的亲信,动起手来难免投鼠忌器。如今,匈奴人杀来了,让他领兵去救援,杀敌报国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再合适不过了,尽管上党距离淮南是那么的远。
接到司马越以朝廷的名义下达的旨令,王旷没有抗旨不遵的理由。因为他若是抗旨不遵,很可能会殃及自己的后台老板琅琊王司马睿。为了不让老表为难,王旷咬咬牙,决定出征。
于是,在永嘉三年(309年)秋天,王旷与施融、曹超二将率领三万军队,开始了驰援远在千里之外的上党地区。等他们到了那里,已经到了深秋或初冬时节。
王旷等人率军行军千余里,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奔赴到抗击外敌入侵第一线时,在北方常年与外族作战、积累了许多与匈奴军队作战经验的刘琨已经战败,放弃了对壶关的救援。也许,在刘琨看来,救援已经失去了必要性和现实性,浪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战争一再失败,还有何意义继续战斗。朝中掌权者还在争权夺利,国家已经岌岌可危,需要救援的地方太多了,自己能在一方保境安民就已经不错了。
王旷率军来到了长平,这里正是五百七十年前秦国和赵国进行大战的地方。他不想让自己成为第二个赵括,更不想让晋军成为赵军。可是,这注定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斗。他部下的这三万人,哪里会是匈奴人的对手。
王旷率领晋军与匈奴军队决战的时候,已经到了这年的冬季。他的败报传到京城洛阳的时候,应该是年底了,而传到建邺的时候,估计更晚,可能是第二年的春季了。
与他一起去的施融、曹超和三万晋军战报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阵亡了。也就是说,除了主将王旷,这支军队都已经为国捐躯,以身殉国了。那么,这支军队的统帅大将王旷呢?没有下落了。
按理说,作为统军大将,下落最应该清清楚楚的就是他王旷,是死是活,总该有个说法呀。可是,偏偏是他,弄了个下落不明。
东海王司马越没有说明原因,或者不便于说明原因。因为上党地区周围还有许多晋军控制的地方,他却舍近求远,派王旷率军从淮南开拔,驰援千里之外的上党,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其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琅琊王司马睿也没有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法说明。为什么呢?七八年后,即西晋灭亡后的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对于有功劳的王氏族人一律加官进爵,许多功勋远远低于王旷的人都被表彰赏赐了,对王旷却只字不提,讳莫如深似的。按说,作为姨表兄弟,司马睿与王旷还有些血缘关系,为何不旌表厚赠已经为国捐躯的王旷呢?
后人据此推测,司马睿之所以在称帝后不厚赠追封王旷,是因为不能提王旷的名字,王旷的所作所为令人蒙羞。一提及王旷,恐怕王氏族人都会感到不自在。王旷很可能没有阵亡殉国,极有可能是战败被俘投降匈奴了。西汉时,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为人不齿,汉武帝还因此斩杀了他的不少族人,现在王旷竟然也走了李陵的老路,司马睿如何处置对他建立国家政权立下大功的王氏族人为好呢?杀了,万万不可。因为现在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没有“王”,哪有司马睿的“马”?
直至永和十一年(355),王旷的灵柩运回了东晋,与王羲之的母亲合葬。王羲之在誓墓上写道:“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说明他在七岁以后,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至今仍心不得安。
永嘉三年(309年),西晋与匈奴进行的长平之战,西晋战败,败军之将王旷可能是死了,也有可能是战败就此隐居了,更可能是投降了。
王羲之没有在誓墓上旌表父亲的战绩功勋,估计也是为尊者讳,没提那不光彩的事儿。若是父亲殉国而死,那绝对是子孙的骄傲,又怎会隐饰呢?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王羲之父亲王旷失踪之谜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要钻研更多的历史相关内容,我们推荐你关注古宫历史网。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详尽的历史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过去,开阔视野,以及深化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