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徐达是死因揭秘:死后徐达后代怎么样?

徐达是死因揭秘:死后徐达后代怎么样?

日期:2023-08-25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徐达是死因揭秘:死后徐达后代怎么样?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

徐达是死因揭秘:死后徐达后代怎么样?

徐达是死因揭秘:死后徐达后代怎么样?

徐达:一个忠诚而高尚的将领

徐达是中国明朝初年的一位杰出将领。他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正是因为他的品德和才能在朱元璋的眼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赏。朱元璋在评价徐达时称他为:“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这句评价充分证明了徐达的卓越之处。

根据史书的记载,在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担任留守期间,患上了背疽。朱元璋得知后,亲自派遣他的儿子徐辉祖前去探望。接下来的一年,徐达的病情加重,并最终与世长辞。徐达去世后,朱元璋将他视为开国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并赐予谥号“武宁”,赠予他的后代三世王爵。徐达在世后得到如此荣誉,可见其功绩显赫。

徐达的去世后关于他的事迹广泛流传,特别是一个名为《龙兴慈记》的著作。这本书讲述了徐达一生中忠诚、勇敢、正直的事迹,描述了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本书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尊敬徐达的为人和事迹。

徐达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并被朱元璋赞誉为当世仅有的美德人物,正是源于他整个人生所展现出的高尚品德。他以身作则,不贪图功劳和个人私利,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国家大义。他处理问题公正无私,决不偏袒。他对女色和财宝从不垂涎一丝,以廉洁和节制树立了道德榜样。

徐达的一生是忠诚和坚贞的体现。他将忠诚于国家和君主视为己任,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辞辛劳,甚至最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去世,并没有使他的功劳和美德被人遗忘,相反,朱元璋对他的赞誉和尊重将他的名字载入史册,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忠诚而高尚的将领。

徐达的一生是华夏民族优秀品质的生动写照。他的忠诚、正直和品德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忠诚于国家、对人民无私奉献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珍惜国家现有的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而努力奋斗,传承和发扬徐达的精神,将他的品德和行为凝练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徐达得的病,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也最致命的一种病——背疽。病如其名,生了这种病,人生就成了悲剧。战国时的范增,宋朝的宗泽,三国的刘表、曹休、刘焉都死于这个病。基本上说这就是军政界大佬的头号杀手。按照中医的说法,生了这种病,不能吃“发物”,就是营养高热量高的食物。而朱元璋乘机给他吃了烧鹅,让人背疽而死。

仔细研究一下,背疽这种高发疾病,到近代以后基本在没有出现过,难道是因为人们抵抗力提高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医学发展了,原本背疽这个病名都给废除了。

徐辉祖继承了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忠心耿耿给建文帝朱允炆工作。靖难之役后,朱棣进入南京城,要求大舅哥徐辉祖支持他当皇帝,徐辉祖表示反对,准备杀他。徐辉祖却不停重复“丹书铁券,子孙免死”的话,免了一死。不过朱棣把他囚禁,最终死在狱中。

徐辉祖以下,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俌、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一次承袭这魏国公爵位,真正实现了“与国同休”。末代魏国公徐文爵在1644年崇祯死时,正在南京,拥立小福王朱由崧为帝,半年后被多铎打败灭国,徐文爵投降清廷。

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暗中帮助姐夫朱棣造反,逐渐被建文帝发现。朱棣兵临城下时,建文帝招徐增寿当面对质,徐增寿被一剑劈死。

因为徐增寿的功劳,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徐增寿以下,徐景昌、徐显忠、徐永宁、徐光祚、徐延德、徐文璧、徐希、徐允祯依次成为定国公。李自成进北京时,对全城官商进行拷问,勒索银钱,徐允祯因此而死。

徐妙云就是朱棣的皇后,徐妙云为朱棣生下了三个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明代从朱高炽以后的皇帝,全部都是徐达的后人。

以上就是有关徐达是死因揭秘:死后徐达后代怎么样?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古宫历史网。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