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为什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因他没有那么穷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重要剧情桥段,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在剧情和演员表现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堪称一部成功的佳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因他没有那么穷是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因他没有那么穷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一生被人们赞颂为"归隐之雄",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然而,人们普遍对陶渊明有着一个误解,认为他在诗圣归隐之后,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然而,事实上,陶渊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贫穷。
陶渊明辞去官职后,虽然选择了过简朴的生活,但他并没有沦为一名贫困的农夫,过着与土地为伍的艰苦生活。相反,他在归隐之后仍然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保障。他曾拥有过不少的田地和住房,以及许多仆人来伺候他的日常生活。这些物质基础为他的精神追求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了许多水果和蔬菜,如桃、李、梅、橘、柿等,使得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也喜欢品茗,有时还会修一些小船,以便在池塘中垂钓。可以说,他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他的生活品味与他的诗歌才华相得益彰。
陶渊明是一位重视自然的诗人,他热爱大自然的美,致力于从中寻求诗意的启示。他在南京六朝时期的文化氛围中,与许多文人士子交往并交换诗文。他学富五车,深受当时文学界的推崇和尊重。他与杨德祖、谢惠连等知名文人交往密切,这些都成为他人脉资源的一部分,也为他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陶渊明不是寻常人家出身,而是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王朝的实权人物,曾经掌握过东晋的朝政,可以说在当时是权倾朝野。因此,陶渊明绝对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穷人。那么为什么陶渊明说自己家道中落呢?
在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死后,他的几个儿子都在官场上走得不远,像陶渊明的祖父就死在了太守的任上。至于陶渊明的父亲更是在陶渊明八岁时就去世了,因此陶渊明才说自己是家道中落了。但这种落魄只是相对于世家大族来说的,陶渊明个人的生活是不愁吃穿的。再不济的话,陶渊明家中也有封地,也够陶渊明大半辈子挥霍了,毕竟陶侃被封为长沙郡公,在那时封地还是很值钱的。
话虽如此,但是陶渊明却不甘寂寞,一心想要在官场上出人头地。但现实是骨感的,由于当时陶家已经失去了在官场上的影响力,再加上陶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族出身,所以老牌的家族瞧不起陶家,认为陶家是暴发户,所以陶渊明在官场上走得很不顺畅。但即便如此,陶家还有些门生故旧的支持,因而陶渊明的仕途起点还是比较高的,刚开始就出任州祭酒。但是大概文人都有脾气吧,陶渊明认为自己的职位和祖上的官职相差甚远,所以就离职出走了。
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陶渊明又活泛了心思,又四处求官。这次别人没有惯着他,所以给他给了一个彭泽县令的官职。但陶渊明不堪受到低等官员的羞辱,于是便再次出走了。从此陶渊明就真正过上了隐居生活,再也没有寻求做官。
在陶渊明隐居的这段时期里,他写了不少关于隐居生活的诗歌,因此陶渊明也被称为田园山水派的开山鼻祖。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你会发现他有时会说自己没有钱去买酒,生活极为困顿。但是实际上一个农夫在田地里耕作的时候,哪里会有那么多的诗句感叹!因此,陶渊明说自己缺钱而在地里耕作的话,可以当作玩笑来看,毕竟陶渊明耕作只是当作一种兴趣罢了。
再不济的话,陶渊明也有一大帮子人上赶着给他送钱,毕竟陶家也算名门望族了。在东晋这个门阀势力占据时代的王朝,让一个士族出身的人挨饿这是不可思议的。再加上,陶渊明也有亲戚朋友,像檀道济就是他的朋友。不仅如此,陶渊明的堂叔陶淡虽然也是隐士,但是他却积累了万贯家财,资助陶渊明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因此,陶渊明的穷并不是真穷,而是排解苦闷的说法。
在陶渊明的这些诗歌中其实不难发现,他是有做官的欲望的。但是现实给了他沉痛的打击,使他不得不隐居起来和山野为伴。所以,陶渊明的想法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或许他只是想在山野之间排解他的苦闷罢了。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因他没有那么穷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