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苏东坡被称为坡仙的由来

苏东坡被称为坡仙的由来

日期:2023-08-05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苏东坡被称为坡仙的由来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苏东坡被称为坡仙的由来

苏东坡被称为坡仙的由来

苏东坡与道教之间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情缘。他的人生经历总是与道教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眼中,成都玉局观是儿子苏轼、苏辙兄弟生命的起点。苏洵十九岁时,娶了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为妻,但婚后却一直没有儿子。

1030年的一个天圣庚午年,二十二岁的苏洵到成都玉局观参观游玩。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位道士无碍子,他摊位上摆放着一张神秘的美男子画像。苏洵被这张画的笔法所吸引,无碍子告诉他:“这是张仙,祈福生子,有求必应。”于是,苏洵用自己随身佩戴的玉环,换得了这张张仙画像。

回到家后苏洵每天都向张仙祈祷。不久之后,他竟然连续得到了两个儿子。这让苏洵深信不疑,他将苏轼、苏辙兄弟的诞生归功于成都玉局观和张仙。他还写下了《题张仙画像碑》,将自己的经验传扬开来,要求子孙们也要崇敬张仙。

根据《眉山县志》的注解,张仙指的是唐代眉山人张远霄,他曾师从陆修静,后来居住在邛崃崇真观。这个观寺中有一块石刻像,相传求嗣者只要祷告这尊像,就能得到应允。苏洵在庆历八年(1048年)写下了这段传说。据说,张远霄成仙后经常使用弹弓逐打凶神“天狗”,为人们消灾避邪,保佑世人生育后代。

苏洵将自己的经历与成都玉局观、张仙联系在一起,他深信这是因为张仙的保佑才让他得到儿子。这种思想在道教中是非常常见的,万物演变皆有定数,而人的命运也是由天定的。因此,苏洵把生育子女的能力归功于成都玉局观和张仙,并希望后人也能向张仙祈求祝福。

这个故事展示了人们对于信仰和宗教的依赖。苏洵通过祈祷和敬仰张仙,得到了他想要的儿子,从而认定这是神性的作用。这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会求助和依靠宗教力量来解决自己的困扰和问题。

苏东坡与道教的联系不仅仅体现在苏洵的经历上,苏轼本人也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道教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苏轼的诗歌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诗中常常表达了对于自然界万物的赞美和对于人生的洞察。这种观点也与道教的智慧和哲学相契合。

张远霄是唐代眉山人,他对自己的家乡倒是特别照顾,一下子就给眉山苏家护送了苏轼、苏辙这两位“文曲星”下凡。古人迷信情有可原,就连苏洵这样的知识分子对此都是深信不疑,心存敬畏、感激,就更不用说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了。

中国道教发源于巴蜀地区,正是在这片温暖湿润的土地上,道教找到了最适合生长发展的土壤。北宋时期的眉山乃至四川地区,道教气氛非常浓厚,道教观宇更是遍布城乡。这些道观除了是人们祭拜神灵、寄托精神的场所,还兼具救济、教化的功能。

《东坡志林·道士张易简》载:“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天庆观即是苏东坡的小学校,学生上百人,颇具规模。苏辙也在《龙川略志》中说:“予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想不到,两个大文豪兄弟的启蒙老师竟然是一位道士。

张易简,名不见经传。苏东坡《题李伯祥诗》记叙:“眉山矮道士李伯祥好为诗,诗格亦不甚高,往往有奇语。伯祥与易简往来,尝叹曰:‘此郎君贵人也。’不知其何以知之?”。儿时的苏东坡对这位矮个子道士李伯祥印象深刻。李伯祥一见到小孩儿苏东坡就说他是“贵人”,真可谓眼光独到。

苏东坡的确是张易简的“贵人”,没有苏东坡,谁知张易简是何许人也?张易简对苏东坡要求严格,精心培育,而且颇为欣赏苏东坡的聪明伶俐。苏东坡对老师也是念念不忘,到老了,就在谪居海南岛时,苏东坡还梦见自己回到天庆观,听张老师讲解道教经典《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苏轼《众妙堂记》)。

庆历三年(1043),朝廷开始“庆历新政”改革,苏东坡被父母送入天庆观读书。少年苏东坡渴求知识,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天,张易简的朋友从京城带来了诗人石介写的《庆历盛德诗》,苏东坡从旁窃视,好奇地询问先生,诗中所写的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张易简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啥用?”

苏东坡的回答让张易简刮目相看,他给苏东坡详细讲解《盛德诗》,称赞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四人是人中豪杰,鼓励苏东坡以他们为榜样,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苏东坡当时虽然不完全懂得先生讲的道理,但他的心目中却从此立下了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张易简的正确引导,才成就了苏东坡以后的伟大功业。

在遭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之后,元丰三年(1080),贬官黄州的苏东坡醉心佛道,寻求精神寄托,以逃避新党对他的监视、迫害。他潜心修道,对道家丹道修炼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元丰六年(1083)五月,苏东坡在黄州临皋亭的南畔筑屋三间,名之曰“南堂”,并作有《南堂》组诗纪念。诗中云:“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窃未华。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苏东坡时年四十六岁,说自己“暮年”实指其心灰意冷的处境。

他正处于耳聪目明、满头青丝、精力旺盛的时候,却不得不躲进幽室,潜心修道,靠提炼丹砂来打发虚度大好时光。由此,苏东坡开启炉灶,迷恋丹道修炼,一发而不可收拾。

苏东坡闭关修炼,期间作《阳丹诀》、《阴丹诀》,具体介绍了两种炼丹术。文中记叙了他利用人体尿液、乳汁进行炼丹的方法,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也不知东坡是如何得来这样离奇怪异的养生秘术?

苏东坡在黄州时,有多位道士前往拜访,更有人直接给他馈赠丹药。丹砂又称“朱砂”,是一种棕红色,色彩鲜艳的矿石。丹砂是道家炼丹的重要材料之一,道家用丹砂配合其他药物,以炉火炼制成丹,然后服用,据说久服可以令人身轻气爽,长生不老。

丹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具有毒性,但由于长生不老的巨大诱惑,即使服食丹药中毒身亡也被视为修成正果。

出于养生和道家修炼的需求,苏东坡开始大胆尝试炼制、服食丹药,到了晚年,竞至痴迷。绍圣元年(1094)六月,五十八岁的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广东惠州),惠州所在的罗浮山正是苏东坡崇拜的炼丹家葛洪炼丹修行的地方。

相传,苏东坡和儿子苏过在罗浮山葛洪炼丹灶附近搭建了一间“东坡山房”,并曾在这里清修炼丹。苏东坡追随葛洪,就连做梦都还在与葛洪谈论炼丹之事。

然而炼丹并非易事,苏东坡苦心经营,孜孜以求,却总未能炼制出满意的“仙丹”。他虽撰写了《阳丹诀》、《阴丹诀》、《龙虎铅汞说》等炼丹方术文章,但毕竟停留于理论层面。

炼丹未成,苏东坡把原因归结于自己不能摆脱尘世纷扰,意志不坚定。苏东坡心中着急,无奈之下求助于“得道”的朋友。

信中苏东坡对刘宜翁执师生之礼,言辞恳切,甚至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看到那恃才傲物的苏东坡,为了道术丹药竟作如此低三下四之态,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啊!

仔细想来,与其说晚年苏东坡痴迷丹道,毋宁说这是他对现实的逃避,是他对道家思想的认同,也是他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抗争。

建中靖国元年(1101)7月28日,苏轼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馆。苏轼在临死前说:“我生不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惊动)。”。问其后世,不答,湛然而逝。(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据《庄子·大宗师》记载: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两相对照,苏东坡临死前的遗言、情景和道家经典《庄子》中“真人”子来病死时的情景如出一辙,可见他受道家影响之深。苏轼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常州人“相哭于市”,人们纷纷涌向孙氏馆与东坡最后一别,悼念这位旷世奇才。

修道成仙是苏东坡晚年一心向往的梦想。苏东坡因为担任过翰林学士,故自称“玉堂仙”;谪居海南岛时亦自称“铁冠道人”。苏东坡因晚年提举成都玉局观,又被后人尊称为“苏玉局”、“玉局老”、“玉局翁”。苏东坡作为文湖州画派的主将之一,其绘画技法也被人称为“玉局法”。

成佛成仙当然只是幻想,而苏东坡生前却多次被传说升天,成了神仙。《东坡志林·东坡升仙》记载:苏东坡贬居黄州时,同年好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去世,时人盛传苏东坡和他一起升天,象唐代诗人李贺一样给玉皇大帝写文章去了。连神宗皇帝都信以为真,为之惋惜、唏嘘不已。后来,苏东坡贬往海南,京城又盛传他得道后,乘一叶小舟入海不还,家里只留下一件平时爱穿的道服。

苏东坡还好好地活着,就已经被人尊称为“坡仙”,就像“诗仙”李白生前被人称为“谪仙人”一样。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从这点看,两位可以说都是出自道家的大文豪。

可惜,苏东坡生前饱受命运捉弄折磨,死后也得不到安宁。宋徽宗上台后,任用梁师成、蔡京等奸臣,严厉打击元佑党人。苏东坡因此名誉扫地,他的文章字画悉遭禁毁,其后代境况十分凄惨。宋徽宗沉迷道教,北宋末年道风盛行,达到了极致。道教已然成为国教。正是利用宋徽宗对道教的迷信,一位道士巧妙地帮助了苏东坡。

据南宋张端义《贵耳集》记载:一天,宋徽宗在宝箓宫设道场祈福。某道士伏地长拜,给上天呈表,口中念念有词,很久才起身。宋徽宗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久?道士回答说因为在天上遇见了故人。宋徽宗就问:那神仙是谁?道士答曰:“即本朝苏轼也!”宋徽宗大惊。朝廷当然要继续打击元佑党人,但又岂能因此去得罪神仙苏轼?据说从此以后,苏东坡的名誉逐渐恢复,他的后人待遇也得以改善。

关于苏东坡被称为坡仙的由来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古宫历史网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