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宗师“虎头三绝”—顾恺之,妙手点丹青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水墨画宗师“虎头三绝”—顾恺之,妙手点丹青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水墨画宗师“虎头三绝”—顾恺之,妙手点丹青
顾恺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擅长诗歌、书法,并且尤其擅长绘画,因此被称为"才绝、画绝、痴绝",又因他字虎头,人们称他为"虎头三绝"。他的画作主要包括人物肖像、神仙、佛像、禽兽和山水等。顾恺之的人物画以"传神"为特色。为了达到传神的效果,他在绘画人物时非常注重"点睛"。据说,他曾等待了好几年,才为自己的画作"点睛"。顾恺之的创作非常丰富,至今流传下来的作品有60多件,其中代表作包括《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后世的画家们都模仿他的作品。《洛神赋图》的灵感来自于魏陈思王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曹植在《洛神赋》中通过神话故事复杂地表达了自己失去爱情的痛苦,反映了他家庭矛盾的激烈,同时也揭示了礼教束缚给年轻男女带来的精神痛苦,这一题材非常有意义。顾恺之运用绘画的手法再现了文学原作的主题,给人以生动感人之感。整幅画从曹植和他的随从在洛水看见洛神的出现,到洛神的离去,充满了欢乐、哀怨和思绪万千的情感。作品的构思巧妙,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非常细腻。曹植内心的痛苦和不舍,在思考中沉浸,而洛神的回眸顾阶,充满了情意绵绵,与神采飞动的境界相得益彰。正如顾恺之自己所说,达到了"悟通神化"的境地。
《洛神赋图》取材于魏陈思王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曹植在《洛神赋》中以神话故事曲折地表达自己失去爱情的痛苦,反映出曹氏家庭矛盾的尖锐,同时也反映出礼教束缚给男女青年带来的精神上的悲苦,题材很有意义。顾恺之利用绘画手段再现了文学原作的主题,生动感人。画卷从曹植和他的随从在洛水看到洛神起,到洛神离去为止,全卷交织着欢乐、哀怨、怅惘的感情。作品构思巧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十分细腻。曹植的精神依难舍,怅然若失,浸沉在沉思默想之中,而洛神的回眸顾阶,含情脉脉,与神采飞动的境界相互生色。正如他自己曾说的,达到“悟通神化”的地步。
《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撰《女史箴》-文而作的长卷。 “女 史箴”就是劝诫妇女的道德箴言。相传,此文是为讽喻当时的贾后而写的。《女史箴图》原作12段,现存9段。第四段绘有两名妇女对镜梳妆,另-女人对镜端详,画的右面有几行字大意是告诫妇女德行的修养比容貌的修饰更重要。画中线条非常纤细,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的画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人评论他的画“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清淡雅奕,不求藻饰”,其笔法如春蚕吐丝,线条似行云流水,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与师承他的南朝陆探微、梁代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世人曾这样评价三人的作品:“像人之美, 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顾恺之还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 画云台山记》等绘画理论著作,提出并阐发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的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画界尊崇他为“ 画祖"“画圣”。
以上就是有关水墨画宗师“虎头三绝”—顾恺之,妙手点丹青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