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北伐为什么那么顺利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为什么只有朱元璋北伐成功了?这一内容。
为什么只有朱元璋北伐成功了?
古代作战半径的问题对于军事的成败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古代,如果一头牛拉着自己吃的草和赶车人的粮食,它能够走多远?这个距离除以二就是一般情况下的作战半径,如果超过这个半径,粮草就无法供应。没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作战将变得非常艰难。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的战争中屡次败在粮草供应上的原因之一。实际上,中国的情况是南方粮食丰富,人口密集,很大一部分粮草可以在作战地区就地解决。然而,北伐却不同,因为北方的冬天寒冷,更容易进行坚壁清野的战术。这样一来,南方和北方的作战经济压力是不对等的。为了扩大作战半径,古代人也有一定的解决之道。首先建立了逐级的传送体系,比如,每个战士都有一个运送粮草的人负责,一级粮库的人将粮草送到战士身边,然后二级粮库的人再将粮草送到一级粮库,依此类推。这种方法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应用,然而结果却是,为了取得对匈奴的胜利,一个作战人员需要十四个运送粮草的人员的支持。这场战争耗尽了三代人的积蓄和全国一半的人口。这样的战争背景是否值得我们今天深思呢?
为了增加作战的半径,古代也有一定的解决方法,首先是建立逐级的传送体系,比如是一人作战,一人从一级的粮库送粮草,然后再二人把粮草从二级的粮库送到一级粮库,再四人把粮草从三级粮库送到二级粮库,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在汉武帝的时代使用,结果是一个作战人员需要十四个运送粮草的人员,取得对于匈奴的胜利付出了三代人的积蓄和全国一半的人口,这样的战争是否该打在今天把这个背景说出来是要探讨是否该应当的。
还有就是提高自己控制区域的粮食运输能力,古时一般的做法是修建运河,但是这样的过程耗费巨大,时间太长,也容易在徭役上激发民变。
再者提高作战半径的方法就是送粮的人把粮食送到后变成作战人员不返回,同时杀牛也作为军粮。这样的做法的问题是造成作战人员雪崩式的增加,同时一旦不能快速取胜后果就不堪设想。采取这样的方案的就是隋炀帝,他多次征伐高丽就是采取这样的方法,以至于作战人员迅速增加到根本不必要的百万大军,一旦不能速胜,结果就是饿死于道,基本没有生还。隋朝的灭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至于隋炀帝的荒淫无耻是后来唐朝人写的隋史,夸张地成分极大。
最后的做法为文明社会所不接受,却是行之有效,那就是吃人肉。以前的霍去病干过,后来的成吉思汗还有以此为乐。朱元璋能够北伐取胜也干过,元人陶宗仪所着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淮右之军”即朱元璋之军,所以朱元璋的北伐胜利也是有不为人道的事情,那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这样吃人肉是很难被伦理所接受的,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是比其他方式要容易,所以他产生了很多成功者,但是他们成功后是不会提及这个成功原因的。
所以要提高这样的作战半径,在古代所能够采取的办法都是代价巨大的,基本上很困难,所以受作战半径的限制,北伐也使很困难的。
最后提到北伐的供应,实际上在国际上也是如此,俄罗斯在这方面就占尽便宜,多个国家征伐俄罗斯也是失败在经济供应上,只有蒙古取得了胜利,那个胜利也使建筑在吃人肉的基础上的。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只有朱元璋北伐成功了?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