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起兵反隋的缘由
李渊起兵反隋的缘由
李渊为什么起兵反隋,李渊为什么敢这样做?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大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隋朝的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同年十一月,李渊率军攻下了首都大兴城(唐朝更名为长安)。六个月后,他在那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唐朝。
《新唐书》中对李渊太原起兵作出的解释是:“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李渊之子李世民和李渊手下的裴寂一同合谋,让李渊触犯隋朝律法,进而逼迫李渊不得不起兵反隋。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实际上,早在公元614年的时候,民间就广泛流传着一句由八个字组成的民谣:“李氏当兴,继起为王”。这句民谣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瓦岗军首领李密(隋末群雄之一)坚信这句谣言中的“李氏”指的是他自己。由于李渊也姓李,因此他也因自己的姓氏而遭到隋炀帝的猜疑。
事实上,李渊当时身为太原留守,政治地位并不算高,而且隋末群雄众多,许多人都希望能够推翻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因此,李渊起兵反隋并非完全是因为他被迫而为之。民间普遍期待李渊能够兴起,成为新的王者,这也为他的起义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李渊的起义取得成功后,建立了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李世民也因为其统治的显著成就而被尊称为唐太宗,以及他的杰出智慧和卓越能力而备受赞誉。
总的来说,李渊起兵反隋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被裴寂和李世民合谋逼迫,而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所做出的决策。最重要的是,民间普遍期待李氏家族能够成为新的统治者,这为他的起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基础。
早在公元614年的时候,民间已广泛流传着一句八个字的民谣:“李氏当兴,继起为王”。这句民谣在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瓦岗军首领李密(隋末群雄之一)就坚信这句话中的李氏是指他本人。李渊也因自己的姓氏而遭到隋炀帝的猜疑。
到了公元615年,隋炀帝身边的一位术士警告皇帝说,有一李姓者不久当为天子。这个警告更是让隋炀帝寝食难安。于是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严密排查姓李的人,一旦发现其行为有异常,可以立即处决。结果,许多姓李的人都莫名其妙就遭到了迫害,其中包括了隋朝高级将领李浑。
眼看形势越来越恶劣,李渊心里自然明白自己的处境。他之所以暂时没事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势力强大,隋炀帝暂时不敢动他而已。但同时也说明他才是隋炀帝心中最大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隋朝当时已非常明显处于日暮西山的境地,百姓们都希望这个腐朽的王朝尽快完蛋。而李渊却处于很有利的地位:一是他的家世和人望都无可挑剔;二是他拥有一支非常强大、装备精良的军队;三是他所控制的地区在战略地位上有明显优势,如果他从太原起兵,可以很方便地对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发动进攻;四是民谣中“李氏当兴,继起为王”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李渊如果起兵,能够迅速赢得民心。
此外,在隋唐时期,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中毒”不深。当时的人普遍认为忠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忠于一家一姓的王朝。所以李渊如果选择起兵,在道义上不会受到什么指责,反而会被许多人认为是替天行道。
由于拥有了这么多有利条件,再加上身边谋士和将领们的游说。李渊最终决定于公元617年五月在太原起兵,向京师进发。《新唐书》、《旧唐书》中把李渊起兵的主要功劳都归到李世民身上,其实这个结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本文涵盖了关于李渊为什么起兵反隋,李渊为什么敢这样做?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有关该主题的全面了解。如果您对历史人物及历史相关知识感兴趣,我们强烈建议您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等等。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