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诸葛亮祁山失败的原因

诸葛亮祁山失败的原因

日期:2023-07-24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诸葛亮祁山战役为什么会失败?马谡只是出来背锅的么?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

诸葛亮祁山战役为什么会失败?马谡只是出来背锅的么?

诸葛亮祁山战役为什么会失败?马谡只是出来背锅的么?介绍

诸葛亮准备了多年的祁山之战,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竟然宣告了失败。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场战败是由于街亭之战前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所致,然而这只是战争后期局势扭转的标志性事件而已。实际上,在马谡兵败街亭之前,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已出现了重大隐患,这也导致了后来街亭之战以及整个战役的失利。

根据事前制定的计划,北伐大军在出兵汉中后的第一个攻击目标是位于天水郡的祁山地区,而曹军在该地最主要的防御阵地就是祁山堡。这座堡垒位于宽阔平川之上,是一座突出于西汉水北岸的孤峰,峭峙高约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唯一的进入口位于西南方,而上山的路径则是盘绕曲折。

山顶上有一个约三千平方米的平地,下方则是悬崖绝壁,险峻孤立。站在山巅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数百里范围内东西两面的一举一动。祁山堡的地势非常险要,且曹军已经利用该地形进行了布阵,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在攻打祁山堡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首先,这座堡垒地势险要,守军可以借助地形抵御,难以攻破。其次,曹军在此处设置了密密麻麻的陷阱和障碍物,使攻城的进程变得异常艰难。诸葛亮的大军在攻坚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且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由于攻略祁山堡的失败,诸葛亮的北伐大军陷入了内外夹击的危险境地。失去了攻击祁山堡的契机,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失去了主动权,曹军则趁势发动了反击。最终,街亭之战以及整个北伐战事以诸葛亮失败告终。

因此,街亭之战的失败并非完全源于诸葛亮对幕僚的任用失误,早在攻打祁山堡之前,北伐大军就已经面临重大的隐患。祁山堡地势险要,曹军的防线牢不可破,导致了诸葛亮在战争初期就遭受了巨大的阻力和挫折,无法实现原本的计划。这场战败给诸葛亮带来了重大的挫折,也对蜀国的未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该堡垒只有西南方有门可进入,再沿盘者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山上平地约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站于山峰之上,可清晰的观察到东西两面数百里以内的一举一动。

拿下祁山堡,对北伐大军意义重大,一则可以免除后顾之忧,避免大军后路被袭,二来也可达到进攻的突然性。然而,直到战争结束,祁山堡依然牢牢地被曹魏军队控制。未能夺取祁山堡,逼迫诸葛亮不得不留下部分兵力将其展开围攻,不但在延缓了战事的进度,同时也分散了北伐大军的兵力。

在未能攻占祁山堡的情况下,诸葛亮随即调整了战术,除部分兵力继续围攻该地外,主力占据西县,然后分兵向天水、安定、陇西等郡发动进攻。这种部署虽然引发三郡响应,但也暴露出一个致命的弱点:兵力过于分散,连距离最近的西北重镇上邽都一直控制在曹魏手中、陇西和南岸两郡也久攻不下的局面出现,原本兵力上的优势由于过于分散而丧失,这也给了曹军以可趁之机。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连实力雄厚的曹魏都无法组成严密的防御圈,遇敌于国门之外,只能是在战略重地部署兵力,以固守要地等待援军实施反包围歼灭来犯之敌。故此,当遭到北伐大军突袭时,雍州刺史郭淮立刻来到上邽固守,等待驻扎长安的张郃赶来支援西北战场。

面对曹魏集团这样的战术部署,诸葛亮仅仅派出马谡率一部进行阻截,显然是对战局过分乐观,并未从围点的军队中抽调大部兵力,这也导致了无法对张郃所部形成兵力上的优势。

街亭之战固然是马谡的失误,但即便马谡没有在南山驻扎而导致水源被切断,以步兵为主的马谡所部也难以抵挡强大的曹魏骑兵。唯有集中北伐大军的优势兵力才能阻击或消灭张郃,也只有消灭或重创张郃所部之后,西北占据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否则,北伐大军依然没有胜算。只可惜最终马谡未能完成任务,诸葛亮也无法调动兵力对张郃再度展开阻击,只能慌忙撤回汉中,以免被曹军全歼。

本文总结了关于诸葛亮祁山战役为什么会失败?马谡只是出来背锅的么?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