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袁安的轶事典故及后人评价
历史上袁安的轶事典故及后人评价
《东观汉记》中描述了袁安的政绩和高尚品德,以及东汉时代政治腐败的现象。
袁安在担任尹职位十余年期间,治理公平,从未因贪污罪名鞠人。后来袁安被任命为司徒,每次朝会时都忧念王室,经常流泪。
范晔评论道,袁安来自窦氏家族,他对帝室有情有义,引领着正直的道德准则,可以称之为王朝的忠臣。在他理清楚楚案时,从未因臧罪而审判人们,他的仁心足以感动后世。袁安的子孙繁荣兴旺,也是理所应当的。
袁安为人持重,真诚地履行职责。他的德行令人难以忘怀,代代相传,受到宠爱。司马光评价说,自三代以来,没有哪个朝代能够与东汉时期的荣耀相比。然而从孝和皇帝开始,贵族和亲戚滥用权力,宠幸幸臣,奖罚无章,贿赂盛行,聪明与愚蠢混淆,是非颠倒,可以说是混乱的时代。但幸运的是,上面有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等公卿和大夫,他们以公正的原则支持他们的危险,而下面则有符融、郭泰、范滂、许邵等平民百姓,他们以私人观点挽救他们的失败。因此,尽管政治腐败,风俗并没有衰退,甚至出现了触犯杀身之祸的人,他们勇敢地面对死亡,忠诚和正直的精神在后人中传承,并且继续崛起。
周必大:按安理楚狱之连系,还匈奴之生口,临事如此,平时用心仁恕可知矣。神物兆祥使之昌炽,此岂人力所能至哉?
刘祁:及桓、灵之世,朝政淆乱,奸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故争树名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
王夫之《读通鉴论》:①南单于降汉,光武置之西河塞内,迨和帝之世,窦宪出塞五千里,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逃亡,其余种于除健请立,袁安、任隗欲乘朔漠之定,令南单于反北庭,驱逐于除鞬,而安其故庐,此万世之长策也。于除鞬不得立,而汉亡一敌。送南匈奴反北庭,统一匈奴,而南单于抑且以为恩。乃若阳以施大德于南虏,而阴以除中国腹心之蠹,戎心不启,戎气不骄,袁风不淫于诸夏,判然内外之防,无改于头曼以前之旧,刘渊、石勒之祸,恶从而起哉……于是而知袁安、任隗之识远矣。 ②孝和之世,袁安、任隗、丁鸿为三公,何敞、韩稜为尚书,皆智勇深沈,可与安国家者也……当其始也,大臣与宦寺犹相与为二也,朝纲立而士节未堕,则习尚犹端,而邪正不相为借。若袁安、任隗、丁鸿者,虽忧时莫能自效,而必不攀郑众以有为。
轶事典故
袁安困雪
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
“袁安困雪”后指高士生活清贫但有操守。
葬地兴族
袁安父亲去世时,他的母亲让袁安去访求葬地,在路上碰见三个书生,问他去哪里,袁安把事情告诉他们,书生于是指一处地方,说:“把你父亲葬在此地,你的家族会世代任上公”。一会三人就不见了,袁安感到很奇异。就把父亲葬在那个地方,其家族也从此兴盛。
不徙坟垄
袁安的妻子早逝,葬于家乡。袁安临终时,遗令说:“我充任宰相,应当配葬山陵,不能归葬家乡的坟墓。你们的母亲已先葬于祖辈的坟墓中,如果鬼神有知,应该留下她奉养先人。如果鬼神无知,那就不用麻烦地迁徙她的坟墓。”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敢违背。
四世三公
袁安在汉章帝刘炟时任司徒,其子袁敞任司空、孙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袁隗分别担任司空及太傅,“汝南袁氏”四世居三公位,因而被称为“四世三公”,与“弘农杨氏”齐名。《三国志·袁绍传》称“(袁绍)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后汉书·杨彪传》亦称:“自震(杨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四世三公”后指世代官居高位。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有哪些与袁安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