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为什么谋反失败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灭蜀之后钟会选择发动叛乱,原因是什么?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钟会为什么谋反失败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三路大军灭蜀之后,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自信,认为可以战胜司马昭,争夺天下。他同时也意识到,如果退守蜀汉,也能牢牢掌控这片土地。因此,钟会陷害邓艾,并与姜维合谋反叛。然而,邓艾被杀,钟会的叛乱也在他部下的叛变下瓦解。最终,钟会和姜维都死在乱军之中。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钟会之所以叛乱,是因为灭蜀之后他的野心膨胀,希望除掉司马昭,掌握权力。然而,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钟会叛乱是出于对曹魏的忠诚。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提到:“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不是不知义理的武人,他要尽忠于魏朝,这是非常合情理的。因此,钟会可以说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一样,都是魏朝的忠臣,而不是因为个人野心。”
吕思勉先生之所以认为钟会忠于曹魏而叛乱主要有以下根据:第一,钟会是个文人,不是简单粗暴的武将;第二,钟会的父亲钟繇是曹魏功勋老臣,受曹魏的恩典很多。第三,钟会是司马师、司马昭的心腹,因此清楚司马氏是不容易推翻的,之所以反叛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忠于曹魏,灭蜀后掌握兵权机会难得)。
我个人一直非常喜欢读吕思勉先生的书,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推测。但是对于吕思勉先生所说,钟会叛乱是因为忠于曹魏,我认为依据实在不充分,理由如下:
首先,种种迹象表明钟会并不忠于曹魏。吕思勉先生自己也在书中说了,钟会是司马师、司马昭的心腹,为他俩出谋划策,司马昭曾经说钟会使自己的张子房。司马师镇压毋丘俭反抗,司马昭镇压诸葛诞的反抗,钟会都出了很多力。比如劝司马师亲征,劝司马昭发动伐蜀的战争。
在司马师死去,司马昭掌控权力未稳之际,钟会帮助司马昭粉碎了曹髦夺权的企图。在此司马氏内部权力仓促交接之时,朝廷发诏书给尚书傅嘏,以东南刚刚平定为理由,让司马昭留在许昌,负责内外接应,由傅嘏率领军队回朝。魏帝曹髦此举是想夺回司马氏的兵权。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和司马昭一同出发,退到洛水之南屯兵驻守。于是,朝廷不得已,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
其次,钟会的反叛早有迹象。钟会的反叛就是由于个人野心的膨胀,在钟会叛乱之前,很多人已经预料到了。
当时很多的人,都认为钟会是一个不甘人下有野心的人。据《三国志》、《晋书》记载:
(钟)毓曾密启司马文王,言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
(王元姬,司马昭的妻子)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
(荀)勖曰:“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
钟毓是钟会的哥哥,荀勖是钟会的外甥,都是钟会比较亲近的人,他们都认为钟会是一个骄纵、见利忘义、不能重用的人,由此可见钟会的权术野心。虽然有不少人向司马昭进言要对他所有防备,但是司马昭没有过多防备,仍然重用于他。其实在钟会叛乱之前,司马昭给钟会写的那封信,说明司马昭对钟会也不是百分之百信任。
其实钟会生出不臣之心实在是非常正常,钟会非常清楚司马氏是如何一步一步侵夺曹魏权力的。所以他也想取而代之,而且当时如果钟会能够成功,对司马氏也确实是很大的威胁。灭蜀的另一大功臣邓艾,在接受后主刘禅投降后也是有些飘飘然了,最终给了钟会陷害的机会。
人的欲望都是不断增长的,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当钟会完成灭蜀大业,手握将近二十万大军,野心膨胀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他本身又非常有能力,所以钟会叛乱就是内心对权力的欲望在作怪,无关乎对于曹魏的忠诚。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灭蜀之后钟会选择发动叛乱,原因是什么?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