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在政治与地理方面,贾耽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与地理方面,贾耽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日期:2023-07-13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在政治与地理方面,贾耽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与地理方面,贾耽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天宝十年(751年),贾耽走上仕途。乾元元年(758年),贾耽出任贝州临清县县尉,转任绛州正平县县尉,升任度支判官。贞元九年(793年),被封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转任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任检校司空,封为魏国公。永贞元年(805年),贾耽病逝。追赠太傅,谥号“元靖”。大中二年(848年),贾耽被绘像在凌烟阁中。

从兴元元年(784年)到贞元十七年(801年),贾耽绘成《海内华夷图》,撰写《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贾耽著有10卷《皇华四达记》,6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4卷《吐蕃黄河录》。

主要成就

政治

天宝十年(751年),贾耽入仕后,结合政治、军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贾耽研究并绘制地图,是为唐朝的政治、军事服务。贾耽年轻时正经历“安史之乱”,唐的西北边界,被吐蕃等入侵推进到了河西陇右(今河西走廊)一带,唐朝国势衰落、边疆多事,贾耽深表忧虑。贾耽常说“率土山川,不忘寝寐”,贾耽盼望早日收复失地,恢复领土完整。贾耽处理政务中,表现出“器重识高,涵泳万顷”。任汾州刺史七年,政绩茂异。大历十四年(779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造反,贾耽受命进驻屯扎在谷城,领部下沿江东讨,和将帅们一起,取得攻打江汉、夺取均州的胜利,贾耽荣立军功,获得赏银和青光禄大夫的嘉奖。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贾耽讨伐僭越称帝的李希烈,李希烈兵败被部将毒杀,贾耽有功,任东都畿唐、汝、邓都防御观察使。贞元九年(793年),贾耽当了宰相,在政事之余,潜心研究地理。贾耽撰写的相关著作,成为唐朝政治、军事的重要依据。贾耽德政兼优,深得德宗皇帝的信任,因健康原因多次上表提出辞呈,德宗都没有批准。

地理

贾耽是中国地理地图史上一位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在书籍中的地理记述是中国对外宣示领土和海权的重要依据。利用掌管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便利,向外国使节打听各国的山川形势、地理沿革和风土人情,然后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此外,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少数民族的遗老,甚至民间流传的小说谣谚,他都会留意记录,然后汲取精华,去伪存真。贞元十四年(798年),贾耽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主要表现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隘、道路桥梁、军镇设置等内容。他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然后汇编成册,故名《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 《吐蕃黄河录》。图和说明一并奏之朝廷。

贞元十七年(801年),贾耽经过三十多年的阅读文献,调查采访,认真选取资料,绘成了《海内华夷图》,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献给朝廷。《海内华夷图》为表现唐代统一的面貌,图的面积约110平方米,“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其地理范围除唐朝所辖行政区外,还有四邻一些国家,是一幅小范围的亚洲地图,比例尺为一寸折百里,相当于1∶180万。图的内容包括唐朝疆域沿革、行政区划、古今郡县、山川名称、方位、交通道路等。图中的地名古今并注,古地名用黑色,今地名用红色,开中国以两种颜色标注地名的先河。这种墨朱殊文制图法为后世历史沿革地图所遵循。如李兆洛的《历代地理沿革图》,杨守敬的《历代疆域形势图》,都采用这种方法。《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是《海内华夷图》的文字说明,属地志。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海内华夷图》被缩成《华夷图》和《禹迹图》刻于石上,保存在西安碑林 。

贞元二十年(804年),贾耽撰成了《皇华四达记》。《皇华四达记》记载了唐对外交通发展的情况,描述了“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海岸的90多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和唐朝最重要的海外交通线。原书已流失,有片段留存,记载了中国通向外面的道路,其中有一条是唐朝丝绸之路,最远可达波斯湾及东非地区。

本文总结了关于在政治与地理方面,贾耽有哪些成就与作为?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