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孔融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何不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处死他?

孔融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何不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处死他?

日期:2023-04-15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孔融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何不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处死他?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孔融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何不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处死他?

孔融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小时候孔融就天下知名,是有名的神童。长大后孔融名声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士人的领袖,孔融心怀汉室,始终把自己当作汉朝官员,所以和曹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杀死孔融,七月曹操挥师南征刘表,曹操为何选择在赤壁之战前杀孔融呢?

孔融天资聪颖,年少知名天下。当时李膺是天下士人领袖,士人都以受到李膺接见为荣。李膺不胜其烦,给门房下令不是至亲好友,来人造访不得通报。有一次孔融想一睹李膺风采,门房不让他进门,孔融说和李膺是亲戚。进去后李膺问孔融,我们俩人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说:“老子和孔子同德比义,互为师友,我们俩不是世代相交吗”。当时在座的宾客都说孔融是神童,有个人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结果孔融马上回怼:“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李膺大笑称赞孔融,长大了必定为国家栋梁。

长大后孔融刚直不阿,面对董卓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当时有个幕僚建议孔融在袁绍和曹操之间选择一个靠山,孔融一心匡扶汉室,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于是杀了这个幕僚。黄巾军攻城,箭头都射到了公堂,孔融依然端坐读经书。孔融的所作所为使孔融获得很大名声,世家大族和名士都视孔融为领袖。

但是孔融这个人志大才疏,既无行政干才,也不会打仗。当了两年北海相,在兵慌马乱中被动挨打。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谭进攻北海,孔融战败,逃到山东,妻子儿女都当了俘虏。这时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需要借助孔融的名声招揽人才,曹操征辟孔融为将作大匠,后迁少府。孔融也打算借助曹操之力削平群雄,兴复汉室。两人一度有过良好的合作,孔融才气高,为建安七子之一,曾在一些文章和诗歌中赞颂过曹操。

随着曹操实力的增强,篡汉意图日益明显,孔融和曹操的矛盾也开始越来越大。孔融无兵无权,就用语言讽刺挖苦曹操,发泄胸中的不平。祢衡就是孔融推荐给曹操的,《三国演义》中经典的祢衡裸衣骂曹操就是这个背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把袁熙的妻子嫁给甄氏,孔融给曹操写了封信“祝贺”,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解,因为历史上妲己被杀了,曹操以为孔融博学,就问孔融典故出自何书,结果孔融回答:“用今天的事情去揣度古人,想来应该如此。”曹操平白被孔融戏弄了一番,自然心中怨恨不已。

因为战乱,缺粮食,曹操下令禁酒,孔融一再反对,多次讥讽曹操。曹操封武平侯,武平属陈郡,离许都(汉献帝所在)三百里。孔融上表反对,主张“千里之内,不以封建诸侯”。孔融的所作所为不过都是为了限制曹操势力的膨胀,如此一来那些心怀汉室的官员、士大夫,明里暗中都以孔融为领袖。曹操彻底平定北方后,准备南征,孔融却在孙权使者面前诽谤曹操,要曹操修文德以使南人归服。此时曹操为了扫平南征的障碍,忍无可忍,罗列罪名将孔融处死,并且株连全家。

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战前杀孔融,就是是为了安定后方,震慑残余的心怀汉室的人不要轻举妄动。孔融至孝,忠于汉室,反对曹操谋篡。而曹操杀孔融,偏以不忠不孝的罪名加给孔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杀鸡儆猴,给拥汉派势力以沉重打击。彻底解除南征的后顾之忧,曹操杀孔融并没有激起事变,表明曹操已经牢牢控制了朝廷和当时的舆论,他可以放心地挥师南下了!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孔融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何不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处死他?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要钻研更多的历史相关内容,我们推荐你关注古宫历史网。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详尽的历史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过去,开阔视野,以及深化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