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南宋后期蒲江高氏家族:一门九进士 三位副宰相

南宋后期蒲江高氏家族:一门九进士 三位副宰相(2)

日期:2017-07-26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高世则的祖父高士林,是高皇后的弟弟。高士林喜欢研究儒学,饱读四书五经、历代史籍,深明大义。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高士林被追封为晋安郡王。

高士林的二儿子高公纪,历任宁州刺史、永州防御使等,生活俭仆,常常接济家族中贫穷困苦的人和孤儿寡母。高公纪死后,绍兴初年被追赠为新兴郡王。

赵构还是康王时,高世则随从赵构出使金朝。金兵渡江南侵时,高世则一直护卫在赵构身边,转战浙东沿海。绍兴14年(1144),高世则去世,享年65岁,谥号“忠节”。

在南北宋交替时期,北宋大小官员举家南迁,中原居民随之大批南迁,这就是“宋室南渡”事件。

高琼家族中的一部分,在高世则的带领下,有200多人迁到江浙一带,另一部分滞留汴京,后来下落不明。

高世则家族散布在江南临安、钱塘、温州、山阴、上虞、湖州、海宁、台州、处州、宁波、无锡、苏州等地,成为如今浙江高姓的主体,出了一批文武人才,发展为江南望族。后来,有一支迁到了四川邛州(今邛崃市)。

被称为“高家将”的高琼家族地位显赫,持续时间长,从高琼起,5代人中有7人被追封为王,7代30多人为将,还出了一位“女中尧舜”的高皇后。

真实的高俅 是个全面型人才

北宋时,还有一位因小说《水浒传》而出名的高姓人高俅。

《水浒传》中,高俅本是市井小混混,因为踢得一脚好蹴鞠被皇帝欣赏,在官场平步青云,成为大奸臣。其实,历史上的高俅没有小说中说得那么坏,地位也没那么高。

高俅本来是苏东坡手下的一个的办事员,是个全面发展型的人才,“吹谈歌舞,刺枪使棒,相扑杂耍”都会,而且还会诗书辞赋,写的文章文采飞扬,写得一手漂亮字,蹴鞠只是他的本领之一。

关键在于,高俅为人处世“乖巧”。放在现在,这样的人才也不多得,而且也很容易出人头地。

元祐8年(1093),苏轼把高俅推荐给朋友王诜。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的姑夫,这样的亲戚关系,给了高俅绝好的机会。

一次,王诜派高俅去端王府送修鬓角的篦子刀。赵佶正在踢蹴鞠,球落在高俅面前,高俅踢出一脚漂亮的“鸳鸯拐”。这一脚,把他送进了飞黄腾达中。

赵佶见高俅球艺这么好,高兴得很,把高俅收为亲信。高俅凭空得来好机会,当然知道意味着什么,对赵佶是百般讨好,赵佶对他更是喜欢。

赵佶即位后,把高俅下派到河州(今甘肃南部)知州刘仲武那里去锻炼。刘仲武知道高俅的来历,懂得他需要什么。

高俅运气真的很好。崇宁3年(1104),吐蕃赵怀德等人叛宋,刘仲武率军平叛成功。有学者认为,当时高俅也参加了战役,积累了升官的资本。

高俅回京后,一路升迁,掌管禁军。《东京梦华录》记载说,高俅在军中开创了军队的争标竞赛,让赵佶十分满意。

不过,高俅在掌管禁军20年里,把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还把禁军当成私役,导致禁军战斗力严重下降。在靖康之难中,面对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禁军很快瓦解,高俅是负有责任的。

靖康元年(1126),赵佶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逃往东南避难,童贯、高俅赶到汇合。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高俅以生病为由回到开封,很快死去。

大理国高氏 世代相国控朝政

北宋时,云南大理国还出了一个以高升泰为主要人物的高氏家族。这支高氏家族早在汉末时,就由陇西南迁到滇中,成为当地的大姓。

高升泰曾任大理国相国(宰相)、鄯阐侯。绍圣元年(1094),高升泰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国号大中,年号上治,自称大中国正德皇帝,简称正德帝。

两年后,高升泰去世。临终前,叮嘱儿子高泰明把政权还给段氏。

高泰明取消大中国,还位给段正淳,自己出任相国,把控政令,国人称他为高国主。波斯、昆仑等国到大理国来朝贡,都要先去拜见他。

高升泰把他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加强高氏对大理国的统治。从高泰明起,其子孙沿袭相国职位。不过,在高家内部,争夺相国的斗争很厉害,史籍称为高氏内讧或阋墙之祸。

段氏建国时,有包括高氏在内的三十七部相助。随着大理国国内矛盾的加深,三十七部多次爆发起义,高氏家族都进行了镇压,稳固了在大理国的统治地位。

高氏家族后来历经元、明、清,都是云南的土司。

蒲江高氏家族 出了九个进士

南宋后期,邛州蒲江县出了个显赫的高孝璹家族,出过9个进士。

高孝璹本姓魏,因为舅舅高黄中没有子嗣,过继给高黄中,改姓高。高孝璹是个诗人,如今还有两首《题临安西湖》《题王文公祠》存世。

高孝璹有高载、高稼、高崇、高定子、魏了翁、高茂6个儿子,因他在魏家的亲兄弟魏士行没有子嗣,所以把老五过继给魏士行,改名魏了翁。6个儿子中,除老六高茂,其余5个都考中了进士。

此外,高孝璹的侄子高泰叔、魏了翁的族弟魏文翁、高泰叔的儿子高允绩、高稼的儿子高斯得也考中进士。这9人中,魏了翁、高定子、高斯得担任过副宰相。

高稼,文武双全,在四川多地任职,为政清廉。宝庆3年(1227),蒙古军入侵川陕汉中地区,时任沔州(今陕西略阳县)知州的高稼坚守抗击,最终城破殉国,谥号“忠”。

高定子,“博通六经。”历任郪县(今三台县)主簿、中江县县丞、绵州知州等。在绵州任上,他兴利除弊,指挥防务,平定兵乱,招抚溃军,保护绵州,深得民心。高定子离开绵州时,官员和百姓夹道相送,莫不流涕。

入朝后,高定子历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后因年岁已高,坚辞退休,在吴中(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以著述自乐。淳祐7年(1247)去世,享年71岁,被追赠为少保。

魏了翁在高魏家族中,名气最大,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6兄弟中,他最先考中进士,出任剑南西川节度判官。此后,在四川历任嘉定府、汉州、眉州、遂州、泸州、潼川府知州或知府,潼川路提点刑狱、安抚使等。

端平元年(1234),魏了翁出任礼部尚书兼直学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职务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嘉熙元年(1237),魏了翁去世,享年60岁,被追赠为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高斯得少年时跟从硕儒李坤臣学习。父亲高稼在沔州战死,高斯得日夜哭泣。高稼的仆僮幸运逃回,高斯得叫他带路,偷偷潜入蒙古军队的地盘,找到高稼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

高斯得因为忠直敢言,多次得罪权贵,在仕途上几起几伏,著作丰富。

清官高则诚 归隐创作《琵琶记》

元朝的戏曲发达,高姓人中也出了多个戏曲家,其中以高明(高则诚)、高文秀、高克礼、高安道最为有名。还有一个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的著名画家高克恭。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