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齐论语》简介:海昏侯墓出土的《齐论语》究竟多重要?

《齐论语》简介:海昏侯墓出土的《齐论语》究竟多重要?

日期:2017-08-30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作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自发掘之始,就持续不断地为大众带来各种惊喜,使得原本“小众”的考古发掘,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身份显贵的墓主人,数量巨大的五铢钱、金光灿灿的金器、制作精美的玉器等等随葬品令人目不暇接,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这些物品固然价值连城,但在诸多专家学者眼中,可能更吸引他们的是沾染着泥土的5000余枚竹简。目前,仅经过首轮红外扫描,就发现了失传1800余年的《齐论语》(《齐论》),举世震惊!

写有“海昏侯臣贺”字样的奏牍,海昏侯刘贺的老师是西汉时期传习《齐论》的唯一名家王吉,墓中出土的《齐论》自然应是来自于他

这《齐论》究竟为何物,会引得专家学者“竞折腰”?那首先要从《论语》说起。《论语》在中华文化圈可谓人尽皆知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学而》篇的“学而时习之”,《述而》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几乎是人人皆可脱口而出的经典语句。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儒家学派经典之一,虽仅一万余字,却有“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矜”,“六经之精华”之称。在中国历史上,《论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北宋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家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乃是推崇儒学治国的名言。南宋时期,《论语》与其他十二部儒家经典并称为“十三经”,著名理学家朱熹将之与《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并为“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和必考内容,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影响巨大。

《论语》的作者是谁?

如同诸多流传久远的中国古代典籍一样,经历了数千年的朝代更迭和社会变迁,《论语》的作者是谁已无明确记载,成了一桩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谜案”。最早试图揭开《论语》作者真面目的“侦探”,是汉朝的学者们。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西汉末年的汉王朝宗室刘歆曾言,孔子去世后,门下弟子将口耳相传的孔子言行加以论撰,最后结集成《论语》一书,首先指明了《论语》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乃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一个比较直接的证据就是《论语》中对孔子的称呼,除大多数篇章中出现的“子曰”中的“子”,还有一些篇章中出现了“夫子”“孔子”“仲尼”等。对于孔子弟子的称呼,也有同一人在不同篇章中有所不同的现象。此外,《论语》还有语句重复的现象,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曾在《学而》篇和《阳货》篇中出现,均表明《论语》不应是出自一人之手。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身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者共七十二人,是为“孔门七十二贤”,那么究竟是哪些门人编定的呢?或许是因为班固距离孔子生活的时代已有孙悟空被压五指山的时间那么长久,中间又经历了五朝更迭和焚书坑儒之事,所以《汉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在此之后的近两千年中,各路“侦探”从《论语》和他人著述中寻找蛛丝马迹,经过细致的考订,产生了各种说法,可谓众说纷纭。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等人称,《论语》是由孔门弟子子夏、仲弓等六十四人共同编纂,提供了当时最为权威的论断。

至唐时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世称“河东先生”的柳宗元提出了新论,他认为其编纂者是曾子的弟子,外证如下:据《史记》记载,曾子是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比孔子小46岁,他在16岁拜孔子为师,学习勤奋刻苦,深得孔子真传,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之一;曾子晚年居于鲁国,直至70岁逝世,亦是孔门中最晚去世弟子之一,据孔子去世已经有四五十年,其后门下一脉具有很大影响力,之后的诸多儒家经典多尊之为“曾子”;“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朝思想家韩愈和北宋理学家程颐均认为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师承曾子,“亚圣”孟子继承了曾子诸多思想,并对之极为推崇。

除了上述外证,《论语》本身也提供了诸多证据。《论语》中有关曾参的记载均称“曾子”;《论语》的主体内容是孔子与弟子的问答,除《子张》篇外极少有单独记载弟子自己的言论,而全书记载曾子自己的言论有12次之多;《泰伯》中有曾子弟子记载他临死前的事情,为《论语》中最晚的篇章;曾子的著作《曾子》书中大量文句是从《论语》中演变而来。如此种种,证据均可推定《论语》的编纂者为曾子弟子,所以柳宗元的曾子弟子之说成为后人接纳的主流观点。柳宗元之后,又有有子、闵子弟子等人编纂论语之说,但不如前者影响力大。

曾参,世称“曾子”,是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柳宗元提出《论语》编纂者为曾子的弟子,此说成为后人接纳的主流观点。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新的看法,认为《论语》各篇原本独立存在,然后由人编定成书。至于何时编纂成书,他人著述提供了一些线索。《孟子》一书中有不少章句曾引述《论语》内容,亦有一些引用的“孔子曰”内容不见于《论语》,如若《孟子》早于《论语》的话,这些内容理应收入《论语》之中,故而推测《论语》早于《孟子》。按照此种说法来看,倒是基本符合了曾子弟子编纂《论语》的观点。此外,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葬中出土的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中均有出自于子思著作《子思子》中的《缁衣》篇内容,而《缁衣》篇部分内容又可与《论语》中的篇句相似,或是从后者演变而来,所以又有人推测《论语》成书于子思时期,甚至是子思以嫡孙的特殊身份召集孔子的再传弟子,汇集各方所拥有的孔子言行记录,进行选择分类,最终形成了最具权威的《论语》,然后经由这些再传弟子流传到各地。这一说法时间上符合古人所提之孔子再传弟子编纂的观点,与曾子弟子结集《论语》的说法也不冲突。总而言之,时至今日,神秘的《论语》编纂者究竟是谁,依然是一个谜团。在谜团揭开之前,我们不妨暂且将之定格于《论语》是采集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的有关记载编纂而成,成书于战国时代。

三个版本合而为一

《论语》成书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王朝境内狼烟四起。秦扫六合之后,又有焚书坑儒之文化浩劫。至秦末,天下英雄揭竿而起,逐鹿中原,《论语》的抄本与其他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一样难逃厄运,一度失传于天下,但是其流传并没有完全断绝。至西汉初年,叔孙通、陆贾、董仲舒等人还屡屡引用《论语》章句,而这些人也广泛来自于鲁、燕、赵、楚等地,也说明《论语》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浩劫之后,依然流传于各国。汉兴之后,广开献书之路,《论语》抄本复现于世间,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有三种,分别为《古论》《齐论》和《鲁论》。此外,史书记载中尚有《河间论》《燕论语》等,但早已亡佚,具体内容已不可考。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考古出土的文献中,亦有发现与其他版本不同的《论语》。1973年考古学者在河北定州西汉墓葬中发现大批竹简,其中620枚共7576字属于《论语》,虽然字数不足现今流传版本的一半,但却与已知各版本均有所不同,是西汉时期流传的新版本。

那么,为何战国时期结集的《论语》会有多个版本呢?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孔子再传弟子搜集整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订成《论语》后,将之携往各国流传。《论语》的传播方式包括口耳相传和文本传抄两种,在传播过程中,或因记忆的疏忽,或因传抄的错误,或因方言不同等原因,各国流传的《论语》不免会有讹误、增字、脱简等情况的出现,久而久之,便出现了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不同《论语》版本。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