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万寿宫遗址现大量“老物件”
日期:2017-04-04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守着厚重文化遗产、秉承文化脉络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正不断从保护、挖掘、梳理中重建和复兴。记者从南昌市政公用集团获悉,万寿宫遗址发掘已经完成,发掘出的建筑构件等为铁柱万寿宫复建提供了依据。下一步,万寿宫遗址将重新填埋进行保护,万寿宫博物院的建设也将展开。
万寿宫首栋样板楼的天井
正殿等遗存还原万寿宫布局
南昌万寿宫,这个承载着南昌浓郁历史记忆的地方,是古往今来多少南昌人的情结所在。史料记载,许真君锁蛟龙的万寿宫正址,是中山路旁的铁柱万寿宫。作为全世界2000多所万寿宫的祖庭,这里封存着南昌老城的记忆。
万寿宫遗址经过近3年的考古发掘工作,铁柱万寿宫遗址“重见天日”,发掘出来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历史遗存非常丰富,还原了当年万寿宫的布局。代表性遗存有正殿、后殿、焚香炉、八角锁蛟井、二门以及庑房、配殿、生活用水井、墙基、排水设施、钟鼓楼等建筑地基,其中反映正殿平面布局的重要遗存有回廊、墙基、柱础奠基、月台、神台、正殿前通道等。
相关专家表示,此次针对铁柱万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根据考古学的原理,从晚至早逐层揭示历代万寿宫的建筑基址,厘清各个时期残存的平面布局格局,为万寿宫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复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原址上出土的各类标本,尤其是对原址上出土的铁柱万寿宫建筑构件、用器均进行分类整理,可以为万寿宫在复建过程中提供所需要的建筑构件参数,也可以为今后的展示利用提供具有历史价值的标本展品。
发掘出“万寿宫”字样铭文砖
据介绍,此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万寿宫建筑相关的遗物,即建筑构件;第二类是与万寿宫的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遗物,从出土的瓷器来看,年代从明朝开始一直持续到近代。
“建筑构件主要是建筑石材、瓦当、铭文砖、石雕、瓷贴饰等。”工作人员介绍,发掘出的石柱均为麻石制成,大多为正方形,有的内有凹槽。石墩则以方座圆形、束腰方形、方座六边形居多。遗址还出土了三块抱鼓石,其中两块较为完整,侧面刻有花纹,花纹为八卦纹和卷云纹。
发掘出来的瓦当主要为筒瓦,瓦当按照形态来分,有沟头、滴子等,按照釉色来分主要有黄釉、青花、蓝釉、绿釉,此外还有少量红釉瓦当残片。
铭文砖大多以绿釉为主,上面的字样有“万寿宫”“真君殿”“许”等。
石雕广泛应用于石板和石条上,材料大多是青石、石灰岩,石材较软,易于雕刻。工作人员介绍,“此类石雕多嵌于墙体内,纹样以花鸟、神兽、人物故事为主。其中不少镂空雕非常精美,能看到上面清晰的人物和花纹。”
瓷贴饰多为比较典型的绿釉条形贴饰、青花拐子龙贴饰、瓷板画等,这些贴饰背面均残留有石灰等痕迹,说明曾经被嵌入墙体内用于装饰。
檐饰则多装饰于屋顶的飞檐处,与西山万寿宫风格一致。
原址上修建万寿宫博物院
在万寿宫原址上修建的万寿宫博物院是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建筑,在街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博物院也是这个街区中最大的建筑群。
根据方案,万寿宫将按照清朝同治年间万寿宫道观的格局进行复原,结合历史遗存进行再现。同时,结合原有万寿宫西侧部分民居建筑,组成统一的建造群整体。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为仿古建筑所营造的古城街巷,其中民俗街区及博物院区域内民居建筑均采用榫卯工艺。该工艺最早为皇家工艺,在故宫建设时期,讲究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要求不用一颗钉子,所有建筑均采用稳定巧妙的榫卯结构,是古代建筑文化的优秀代表。如今,南昌万寿宫街区将采用这种工艺和仿古造旧的方式,还原古代建筑的文化,让市民、游客了解街区的历史内涵。
新建700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区中心地带,紧邻中山路、胜利路。针对老城区停车难问题,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开发,建设大型停车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附近已经通了地铁,合理开挖地下空间,可以实现与地铁的有效接轨。
“工程2016年开始进入稳定、高效施工阶段,基本完成土方挖掘,地下主体搭建基本完成,工程目前进入地下工程收尾阶段,正在进行防水施工和混凝土回填。”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面积达700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的建设,地下停车场分为2层,有700多个停车位,将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地上工程部分,正在对街道建筑进行修缮,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主要建筑体的施工及装饰工程。“计划在今年先开放一批已经修建好的建筑,作为样板楼活跃整个街区文化氛围。”项目负责人谈道。
万寿宫遗址进行“填埋保护”
万寿宫原址挖掘工作已经完成,万寿宫遗址如何保护、万寿宫的复原修建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项目负责人介绍,对发掘的万寿宫遗址将进行填埋保护。
“原地填埋保护将最大程度地保护铁柱万寿宫整个构造,同时更为完整性地保护原有建筑。”工作人员表示,据史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的万寿宫经过了多次修建,整个宫殿的构造较为清楚。同治十年(1871年),地方官员曾募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毁坏的逍遥山玉隆万寿宫,当时南昌万寿宫也有所倾颓,也再次重修,地方志更是留有重建后绘制的万寿宫舆图。( 陈华清 梅婷 记者 吴跃强 文/图)
(原文刊于:《南昌晚报》2017年2月15日第2版)
万寿宫首栋样板楼的天井
正殿等遗存还原万寿宫布局
南昌万寿宫,这个承载着南昌浓郁历史记忆的地方,是古往今来多少南昌人的情结所在。史料记载,许真君锁蛟龙的万寿宫正址,是中山路旁的铁柱万寿宫。作为全世界2000多所万寿宫的祖庭,这里封存着南昌老城的记忆。
万寿宫遗址经过近3年的考古发掘工作,铁柱万寿宫遗址“重见天日”,发掘出来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历史遗存非常丰富,还原了当年万寿宫的布局。代表性遗存有正殿、后殿、焚香炉、八角锁蛟井、二门以及庑房、配殿、生活用水井、墙基、排水设施、钟鼓楼等建筑地基,其中反映正殿平面布局的重要遗存有回廊、墙基、柱础奠基、月台、神台、正殿前通道等。
相关专家表示,此次针对铁柱万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根据考古学的原理,从晚至早逐层揭示历代万寿宫的建筑基址,厘清各个时期残存的平面布局格局,为万寿宫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复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原址上出土的各类标本,尤其是对原址上出土的铁柱万寿宫建筑构件、用器均进行分类整理,可以为万寿宫在复建过程中提供所需要的建筑构件参数,也可以为今后的展示利用提供具有历史价值的标本展品。
发掘出“万寿宫”字样铭文砖
据介绍,此次发掘出土的文物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万寿宫建筑相关的遗物,即建筑构件;第二类是与万寿宫的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遗物,从出土的瓷器来看,年代从明朝开始一直持续到近代。
“建筑构件主要是建筑石材、瓦当、铭文砖、石雕、瓷贴饰等。”工作人员介绍,发掘出的石柱均为麻石制成,大多为正方形,有的内有凹槽。石墩则以方座圆形、束腰方形、方座六边形居多。遗址还出土了三块抱鼓石,其中两块较为完整,侧面刻有花纹,花纹为八卦纹和卷云纹。
发掘出来的瓦当主要为筒瓦,瓦当按照形态来分,有沟头、滴子等,按照釉色来分主要有黄釉、青花、蓝釉、绿釉,此外还有少量红釉瓦当残片。
铭文砖大多以绿釉为主,上面的字样有“万寿宫”“真君殿”“许”等。
石雕广泛应用于石板和石条上,材料大多是青石、石灰岩,石材较软,易于雕刻。工作人员介绍,“此类石雕多嵌于墙体内,纹样以花鸟、神兽、人物故事为主。其中不少镂空雕非常精美,能看到上面清晰的人物和花纹。”
瓷贴饰多为比较典型的绿釉条形贴饰、青花拐子龙贴饰、瓷板画等,这些贴饰背面均残留有石灰等痕迹,说明曾经被嵌入墙体内用于装饰。
檐饰则多装饰于屋顶的飞檐处,与西山万寿宫风格一致。
原址上修建万寿宫博物院
在万寿宫原址上修建的万寿宫博物院是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建筑,在街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博物院也是这个街区中最大的建筑群。
根据方案,万寿宫将按照清朝同治年间万寿宫道观的格局进行复原,结合历史遗存进行再现。同时,结合原有万寿宫西侧部分民居建筑,组成统一的建造群整体。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为仿古建筑所营造的古城街巷,其中民俗街区及博物院区域内民居建筑均采用榫卯工艺。该工艺最早为皇家工艺,在故宫建设时期,讲究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要求不用一颗钉子,所有建筑均采用稳定巧妙的榫卯结构,是古代建筑文化的优秀代表。如今,南昌万寿宫街区将采用这种工艺和仿古造旧的方式,还原古代建筑的文化,让市民、游客了解街区的历史内涵。
新建700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区中心地带,紧邻中山路、胜利路。针对老城区停车难问题,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开发,建设大型停车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附近已经通了地铁,合理开挖地下空间,可以实现与地铁的有效接轨。
“工程2016年开始进入稳定、高效施工阶段,基本完成土方挖掘,地下主体搭建基本完成,工程目前进入地下工程收尾阶段,正在进行防水施工和混凝土回填。”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面积达700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的建设,地下停车场分为2层,有700多个停车位,将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地上工程部分,正在对街道建筑进行修缮,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主要建筑体的施工及装饰工程。“计划在今年先开放一批已经修建好的建筑,作为样板楼活跃整个街区文化氛围。”项目负责人谈道。
万寿宫遗址进行“填埋保护”
万寿宫原址挖掘工作已经完成,万寿宫遗址如何保护、万寿宫的复原修建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项目负责人介绍,对发掘的万寿宫遗址将进行填埋保护。
“原地填埋保护将最大程度地保护铁柱万寿宫整个构造,同时更为完整性地保护原有建筑。”工作人员表示,据史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的万寿宫经过了多次修建,整个宫殿的构造较为清楚。同治十年(1871年),地方官员曾募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毁坏的逍遥山玉隆万寿宫,当时南昌万寿宫也有所倾颓,也再次重修,地方志更是留有重建后绘制的万寿宫舆图。( 陈华清 梅婷 记者 吴跃强 文/图)
(原文刊于:《南昌晚报》2017年2月15日第2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