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发掘过程是怎么样的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街道(1984年3月原东屯渡人民公社因境内有马王堆汉墓而改名为马王堆乡),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三座汉墓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1951年冬,考古学家在长沙进行考古调查,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发现了2个相连的土冢,根据考古资料判断是汉代墓葬。
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调查马王堆土冢,确认是大型的汉代墓葬群。
1961年,湖南省政府将马王堆土冢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性标志,但并没有进行发掘。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并出现可燃气体。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座古代墓葬。为了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决定抢救性发掘,湖南省博物馆将这座封土被防空洞扰动的汉墓命名为马王堆一号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为马王堆二号墓。
1971年12月30日,湖南省考古专家向国务院提交报告,申请对马王堆进行正式的发掘。
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同意对马王堆汉墓进行正式的发掘。
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对马王堆墓葬进行科学挖掘,勘测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同年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同年4月28日结束。[9]
1973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马王堆汉墓二号、三号墓。[4]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
1973年9月,国务院批文准许继续发掘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
1973年11月18日~12月14日,马王堆汉墓三号墓首先清理完毕,其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墓中的三层棺都已开裂,覆盖包裹尸体的衣衾严重腐朽,尸体仅存骨骸。[2][10]
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日,马王堆汉墓二号墓发掘结束。发掘结果表明,二号墓在唐代就已被盗,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仅发现3枚印章,上面分别刻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字样。[10]
马王堆汉墓考古挖掘完成一、二号墓坑填塞,出土的女尸、素纱禅衣及一大批西汉器皿和锦帛书画等都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供人们参观。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