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山西盂县发现元代纪年墓——确认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山西盂县发现元代纪年墓——确认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日期:2019-05-30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2018年8~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阳泉市文物局、盂县文物管理所对盂县牛村镇后元吉被破坏的两座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位于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西北200米处,西南距盂县县城约8公里,东南距牛村镇约3.5公里。

山西盂县发现元代纪年墓——确认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墓地俯视

  本次清理的两座墓葬南北错列而置,中间还有一座明堂,墓葬分别编号为M1、M2。

  M2位于M1东南侧,为仿木构八边形单室砖墓,坐北朝南,墓向198°,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该墓室被扰动,墓道南部被现代墓打破。

  墓道位于墓圹南侧正中,与墓室以土洞相通,洞内砌甬道。墓道南窄北宽,长3.52米、阔0.7~1.29米、距开口深4.35米。

  砖砌墓门,外侧仿门楼样式,残高1.85米,宽1.25米。墓门中部设门券,券门高1.31米、宽0.78米,留23层青砖为封,封门方式与M1相似,底部5层与墓道等宽。墓门门额正面设两枚扁方形八瓣朱绘门簪,并以“一顺二丁”砌出立颊。立颊外侧影绘倚柱,立颊下部绘有门础。墓门普柏枋以上部分均已不存。

山西盂县发现元代纪年墓——确认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墓门

  砖券式甬道,系掏挖生土、券砖作拱而成。进深0.47米、宽1米,底部不施青砖。

  甬道后接墓室。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93米、墓底至平坐高1.4米,墓底距地表5.28米。墓室地面自北向南先铺设丁砌条砖一列,次设方砖七列,以代棺床。西南壁砌筑砖雕烛台一处,上敷朱彩。墓内拐角设角柱8根,下部以朱彩示意,上部并两坯条砖露出柱头。各柱头间以一坯条砖宽的阑额相连。柱头之上承普柏枋,枋上砌转角铺作,铺作间设栱眼壁。斗栱均单昂四铺作计心造,令拱两端雕成如意头。斗栱之上用三坯条砖作撩檐枋,再上各以一坯条砖设檐椽及瓦陇。瓦陇之上即墓顶,以条砖及半砖平砌,叠涩内收作穹隆顶,高2.67米。

  该墓绘彩较为简单。墓门立颊、上额、门簪施朱彩,立颊外侧以墨线勾出倚柱,倚柱不填彩。立颊下则用墨彩绘四半方胜纹示意门础。墓壁施白灰地仗,壁面彩绘为淤土和泥水所毁,大多难以辨识。除朱绘角柱外,仅阑额处局部尚留有墨彩如意头、仰莲纹等。墓室斗栱用朱、墨、土黄彩等绘色。墓顶刷一层薄白灰浆,再以白彩绘制星象。

  墓葬被扰动,葬具不明。墓底残存骨殖散乱无章,经初步统计,至少含6具个体。随葬品共7件,材质分石、瓷、铜等,除砖质买地券外,其余随葬品的位置均已遭到扰动。其中买地券。券文有“□□□太定元年岁次□□□□初七日庚寅盂州廷……”等字。

  明堂位于M2墓道南侧东部,方形土坑,边长1米、距现地表深1.16米,坑内无地心砖、买地券。其构筑方式为:先在H1中部放置陶罐1件,接着在罐体外围、坑体四面正中处立一坯宽高、两坯厚宽的条砖。然后在坑体南面的条砖两侧各置陶球1枚。最后在条砖上平压三层顺砖,叠涩收顶。其顶部平面为四坯条砖围合而成的正方形。其中,在第二层砖坯的东南及西南砖牙上各置铁犁铧1件。

山西盂县发现元代纪年墓——确认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明堂

  坑内出土陶罐、陶球、铁犁铧。陶罐内有宋钱、八卦镜及朽粟等。

  本次发掘虽仅清理两座墓葬,但收获较大。首先,两座墓葬南北错列而置,排位明确,属于同一家族墓地。特别是M2买地券及其纪年的发现,为确定两座墓葬的具体年代提供了依据。M2买地券朱书“□□□太定元年岁次□□□□初七日庚寅盂州廷……”等字。“盂州”为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升盂县所置,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盂州为县。券文“太定元年”疑即元泰定帝“泰定元年”之讹写。依《二十史朔闰表》,推得泰定元年(1324)岁次甲子,该年仅九月朔为甲申,初七日为庚寅,与地券券文相符,所以M2年代为元泰定元年当无疑。M1形制、装饰风格、随葬品与之近似,年代当与之相差不远,亦在元纪年之列。两墓之间的明堂亦属同一时期。

  其次是墓地元代明堂的发现,明堂是墓地的地心,其性质为坟地墓前祭祀冢神后土的场所,后元吉M2墓道南侧东部所见的“明堂”,亦即于此,这在元代考古资料中尚属首例。(作者:张光辉 赵培青 韩利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阳泉市文物局 盂县文物管理所)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