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日期:2017-11-13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青龙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居古吴淞江的出海口,文献记载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后因吴淞江变迁,港口功能逐渐丧失,至今遗址仅保留了青龙塔等少量遗迹依稀可以追溯旧时风貌。为了解青龙镇遗址的文化内涵、市镇布局,2010~2016 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该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历年共发掘4000 余平方米,发现了佛塔塔基、建筑基址、铸造作坊、墓葬、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建筑构件等遗物,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以聚落考古方法为指导 基本明确了青龙镇市镇布局特征
  以往历史时期考古工作重点大都集中于重要城市,而较少关注市镇一级的基层组织单位。鉴于青龙镇在上海城市史和海上贸易史的重要地位,上海博物馆把青龙镇遗址考古纳入了上海地区考古重点项目中。为了适应于大遗址考古的需要,根据文献记载与实地勘察,上海博物馆建立了青龙镇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将遗址划分为150 个大区进行网格化管理。考古工作以聚落考古方法为指导,采用大面积钻探和重点发掘相结合的方法,旨在逐步厘清青龙镇关键建筑设施的位置与布局。
   
  2010 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大面积考古勘探工作,勘探涉及范围约25 平方公里,实际勘探面积约140万平方米。通过勘探基本摸清了青龙镇遗址的范围与地层堆积情况。青龙镇遗址主要沿着吴淞江支流——通波塘两岸分布,南北长约3 公里,东西最宽处1 公里,窄处仅有400 米,距河道越近,文化层堆积越丰富,总面积约2 平方公里。遗址沿河分布的特征,体现了江南水乡市镇布局的特点。勘探显示,宋代青龙镇的范围比唐代更大,这与文献中青龙镇形成于唐代、鼎盛在宋代的记载相符。
   
  在考古勘探的基础上,上海博物馆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了建筑基址8 处、灰坑144 个、灰沟28 条、墓葬4 座、水井69 口、炉灶7 个、铸造作坊1 处、佛塔遗迹1 处。建筑基址多为砖砌房屋,主要有唐代和宋代两个时期。F6 为宋代房址,残留部分房基隔墙和挡墙,房址平面呈长方形,坐东朝西,面阔四间,长14 米,进深一间,宽4.6 米。房基外有一周回廊,西侧回廊还残存4 块磉皮石。水井以砖砌为主。J21 直径0.7、深4.5 米,井壁用小青砖错缝竖砌,对接处用榫卯套合。井内出土有唐代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铁釜、铁提梁鼎、铁钩、银簪、青釉罐、木雕饰件等遗物。铸造作坊平面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14 米、东西宽约3 米,4 个火炉呈南北直线排列,火炉周围则堆积着大量的陶范、红烧土块、耐火砖、炉渣、灰烬等。根据采集的部分铁渣初步判断可能为铸铁作坊。
    
  2015~2016 年度考古发掘发现的佛塔遗迹与文献记载的“隆平寺塔”相吻合,它属于当时青龙镇的“北寺”——隆平寺。隆平寺塔与现存的“南寺”的青龙塔一起构成了复原青龙镇布局南北区域的2 个关键性地标。
                               
  大量的贸易陶瓷及相关遗迹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青龙镇遗址历年考古发现了瓷片堆、河埠头和大量的瓷片等与航运和贸易相关的遗存和遗物。瓷片堆CD1 位于通波塘河岸西侧,属于唐代遗存。堆积平面略呈长条形,与河岸平行,总面积约50 平方米,最厚处约0.6米。瓷片堆出土了600 余件可复原瓷器及大量的碎瓷片,器形以碗为主,另有壶、钵、罐等,瓷器窑口主要为德清窑、越窑和长沙窑。瓷片堆出土瓷器大多没有使用痕迹,而且堆积非常密集,可能是货物运输途中丢弃的破损瓷器。河埠头遗迹为考古勘探过程中发现,西距今通波塘河岸12 米,勘探显示遗迹正处于古代通波塘的岸线上。河埠头为木构遗迹,平面由纵横交错的木板平铺而成,木板下有木桩支撑。
  
  青龙镇遗址历年发掘出土了数十万片残碎瓷片,其中经过拼对可复原瓷器约6000 余件,它们大多数是来自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南方窑口的产品。唐代以越窑、德清窑、长沙窑为主,主要器形有碗、盏、罐、壶、盂、洗等。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窑口、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等为主,主要器形有碗、盏、罐、壶、盏托、炉、瓶、盂、洗等。其中福建窑口瓷器的种类最多,主要为闽江流域的产品,共计有20 余个窑口,其中以闽清义窑、东张窑、磁灶窑、同安窑、建窑、浦口窑、遇林亭窑、怀安窑等窑口为主。根据文献记载青龙镇海上贸易十分繁盛,“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青龙镇遗址考古出土的瓷器数量巨大,窑口丰富,且与目前朝鲜半岛和日本考古发现的器物组合十分相似,考古发现与文献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新发现的隆平寺塔除了佛塔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当时的航标塔。文献记载,北宋时期青龙镇港口江面太宽,“与海相接,茫然无辨”,很多商船无法入港,因此有人建议“若建是塔,……远近知路,贾客如归。”因此,隆平寺塔的发现也是青龙镇作为贸易港口的重要实证。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隆平寺塔基及地宫的发现反映了北宋时期民间佛教信仰世俗化的特点
  隆平寺塔基及地宫的发现是青龙镇遗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它是上海地区第一次由考古勘探发现并发掘的佛塔遗迹。文献记载,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
1032 年),为七级佛塔。本次发掘发现了隆平寺塔残存的塔基部分。由于保留了散水、角柱、副阶宝装莲花柱础、倚柱、壸门等塔基的关键部分,为复原隆平寺塔平面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发掘显示,隆平寺塔基平面呈八角形,散水直径21.7 米,副阶直径14.23 米,塔身直径8.9 米,壸道宽1.28 米。塔心室为正方形,边长4.5 米。隆平寺塔是民间捐资建造而成的佛塔,在塔砖上常常可以发现“陆仁安并妻孟十娘舍八万四千片”“……一万片入塔内”等的模印文字。
   
  为了解塔基的建造过程和工艺特点,我们对塔心室及外围进行了局部解剖。发掘发现塔基的建造顺序为先挖大型基坑,中置地宫,然后再分层夯筑而成地基,夯土层共33 层,用黏土、黏土夹碎砖块交替夯筑而成。夯土中还发现了复杂的梁架结构,它位于塔心室地坪下约2米处,用边长近8米的木梁围成一个方框,四角上分别搭一根抹角横梁,中间置两根长近8 米、宽0.6米的十字形木梁与抹角横梁垂直,十字形木梁下部正好是地宫的上口。在抹角梁与木框的相交处,下置缸基承重。
  
  隆平寺塔地宫由砖砌而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8米,南北宽1.2 米,高1.42 米。地宫似佛塔造型,底部有束腰的须弥座,上口以4 层青砖收分平砌收顶,南北两侧出檐,顶部有梯形的压顶石,地宫东、南、西三面有火焰状壸门。地宫宫室内壁为石板砌筑,长74、宽24、高30 厘米,地宫中部放置一个木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宫室内满铺大量各时代钱币,共计10693 枚。木函为四重套函,由外向内依次为木函、铁函、木贴金椁、银棺,最内重银棺供奉有木贴金释迦牟尼涅槃像,身下铺有芥粒大小的五色石子,身旁有乳香。铁函的一角还放置有一个铜瓶,瓶内有4 颗实心的圆珠,3 颗为水晶质,它们都应该属于舍利。四重函内还装藏有银箸、铜鎏金匙、银钗、银鎏金龟、铜镜、水晶念珠等近40 件(组)供养品。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学术意义
   
  青龙镇是上海城镇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曾经“治事青龙”,诗人梅尧臣曾记载青龙镇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史称“东南巨镇”。近年来的青龙镇遗址考古工作,确定了唐宋时期青龙镇的主要分布范围,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为复原青龙镇的布局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考古发现重构了青龙镇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在唐宋时期市镇考古中具有典范意义。
   
  由于地处南北海路交通的要冲,又有吴淞江、长江沟通内陆,地理位置优越,所谓“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青龙镇成为“海商辐凑之所”,甚至日本、新罗等国海船每年都要到青龙镇进行贸易。南宋时期,青龙镇还专设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历年考古发现了大量来自不同窑口的瓷器和一些与航运相关的遗迹,特别是具有航标塔功能的隆平寺塔的发现,从考古实证上确定了青龙镇对外贸易港口的功能,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新发现的隆平寺塔基是北宋时期民间建造佛塔的典型代表,其塔基结构特殊,不同于目前国内已经发掘的其它塔基形式,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质结构下的地基
  筑造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隆平寺塔保存了北宋时期完整的地宫,造型独特,它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隆平寺塔的建造风格和地宫中的供养品也体
现了北宋时期民间佛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执笔:王建文陈杰)
  专家论证会发言摘要
  
  针对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的重要收获,2016 年12 月2 日,上海博物馆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会议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对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围绕青龙镇遗址在上海城镇史、江南市镇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座谈,最后由王巍先生进行了总结发言。现将专家发言内容摘要记述如下。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
  
  近年来,青龙镇遗址的考古以市镇作为一个社会单元,揭示的是当时的最基层的政府,不仅包括宗教信仰,也包括一般居民和城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根据文献记载,隆平寺
塔还具备灯塔的性质。这些都说明唐宋时期青龙镇是非常重要的港口。从航运路线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呈人字形,一是往东南亚,一是往东北亚,分界点就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
正处于这个节点地区。
  信立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青龙镇的发掘成果可以与历史文献相印证,使得我们对于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的作用可以进行清晰的评估,海上丝绸之路又新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隆平寺塔不仅具有佛教的功能,建塔还考虑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还与海上贸易直接相关,所以,这次发掘成果的意义不仅仅是在考古学上,还有经济史、社会史上的意义。
  焦南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在历史时期考古中,除了都城考古外,还缺乏基层社会单位的研究,而青龙镇遗址考古的发掘方法与理念契合国家文物局关于大遗址保护和考古的要求。青龙镇遗址以唐宋
时期市镇为工作目标,旨在了解历史时期中小城镇的发展、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考古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隆平寺塔的地宫,严格意义上应该属于舍利瘗埋的砖函系统。如果算上外侧的砖函,连同内部的多重宝函,是五重结构,这也符合佛教仪轨制度。隆平寺塔基的发掘非常重要,
  通过局部解剖复原建造技术的方法值得肯定,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细节信息。建议今后进一步厘清隆平寺寺院的布局。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
  
  封建社会后期,市镇是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细胞,青龙镇遗址考古工作对同类型市镇考古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还缺乏市镇类型的地点,因此青龙镇遗址填补了这类遗存的空白。
  高蒙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上海的古塔很多都是沿河分布的,都具有灯塔的功能。另外,还要注意青龙镇遗址的地理位置与泉州港、宁波港这样的海港不一样,属于沿江沿河分布的港口,所以河道淤塞
与港口的兴废关系很大。
  楼建龙(福建博物院考古所所长、研究员)
  从目前福建发掘的塔基遗址来看,很多塔都有地宫,一般不大,都是不能重复开启的,与隆平寺塔地宫的做法基本相似。从地基的处理方式而言,福建古塔也多以夯筑的形式建造,两个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郭伟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从田野考古的角度,青龙镇遗址的发掘体现出相当高的水平。从青龙镇看上海早期的城镇发展史是非常有意义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遗物,证明上海成为东亚的商贸中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有早期的考古学的实证。因此青龙镇对于研究上海区域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曹兵武(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
  青龙镇出土的瓷器与地宫里的文物,放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非常重要的。塔的建筑工艺,包括建筑过程中民间力量的参与,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城市考古、丝路贸易的一
个课题,出土的大量瓷器的产地来源,将要销往何方,都是今后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根据河南考古的经验,使用过的瓷器底部常常有墨书痕迹。青龙镇目前发现的大量瓷器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它们应该属于贸易瓷器。在考虑青龙镇遗址作为贸易港口功能的同时,还需要思考瓷器外销和内销的关系。
  沈岳明(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书记、研究员)
  
  青龙镇遗址出土了大量德清窑产品。德清窑紧邻东苕溪,经东苕溪到太湖,然后沿吴淞江到青龙镇,再运往海外,这是最便捷的道路。现在海外发现许多德清窑的瓷器很可能
就是从青龙镇出口的,所以说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
  宋建(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研究员)
  
  从发掘方法来说,青龙镇遗址考古工作采用的技术手段比较全面,有三维扫描、各类影像记录等。对于隆平寺塔塔基的发掘,考古工作也一直比较谨慎,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
会,最后找到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平衡点。青龙镇遗址今后还需要采用以聚落考古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工作,除了关注青龙镇这样一个中心城镇,还要关注周边是否有附属的小型村
落。另外,青龙镇遗址今后工作中还要注意人地关系问题,吴淞江的淤塞与上海城市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也是青龙镇遗址考古研究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学部委员)
  
  一、青龙镇遗址田野考古成绩出色,工作思路先进。青龙镇遗址的发掘采用聚落考古的方法、以一个市镇为研究对象,代表了今后大遗址考古的一个重要的、亟待加强研究的
方向。青龙镇遗址考古为历史时期中小型城镇聚落考古提供了一个成果范例。隆平寺塔基发掘不局限于对地宫的发掘,而是重视对于塔基修建过程的研究。为了有效保护现场遗迹,考古工作采用了最小干预式的发掘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发掘和文物保护紧密结合,采用多种手段,有效地对出土文物进行了应急保护处理,这在今后发掘中具有典范的意义。
  
  二、青龙镇遗址成果意义非凡。青龙镇遗址是上海城市形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千年上海的重要实证。考古发现也确证了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改写
了以往对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与格局的认识。
  
  三、工作的建议。今后需要进一步弄清隆平寺的寺院布局,如经堂等建筑的位置;建议加大青龙镇遗址工作的力度,需要弄清码头、港口等重要设施;加强科技考古勘探方法,比
如采用磁力仪探测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市、区各级政府的重视,并积极申请国家文物局项目,争取对青龙镇遗址进行长期的考古工作。(发言摘要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整理:王建文陈杰)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2月10日7版)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