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焦点 > 英法联军为何火烧圆明园而不烧紫禁城?

英法联军为何火烧圆明园而不烧紫禁城?(2)

日期:2017-08-02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于是,额尔金朝表联军,照会代表清政府的恭亲王。照会提出:“关于清廷之罪,未施责罚以前,英政府与统治中国之清朝间,和议尚不能成立。……(圆明园乃)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誓必毁为平地。此条固无须恭王之承认,敝军统帅已决定,即将执行者”。意即:联军会自己动手毁掉圆明园。此外,还要求赔偿英国30万两白银、法国20万两白银。

以上是圆明园第二次被焚的大致情形。“报复虐俘”确实是导致联军焚毁圆明园的重要因素。不过,“报复虐俘”并不是导致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唯一因素(下文将提及)。

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拍摄的安定门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拍摄的安定门

联军不烧紫禁城,与“爱护百姓”无关

联军不烧紫禁城,与爱民无关,另有三大原因。

1、英、法两国政府都不希望清政府垮台,故联军尽量避免进攻紫禁城

英方主张拆毁圆明园,法方并不赞同。

在法军统帅蒙托邦看来,圆明园不过是“清帝行幸之离宫”,此处“并未设防备御,亦非敌战之区也;焚而毁之,实系无益之报复。”即便毁了圆明园,之前的“不幸惨酷之事”也“非能因此而补偿”。蒙托邦建议,假若清政府拒绝议和,需要对其作出惩罚的话,不如毁掉“北京城内之宫殿”,“其印象之深,比之仅焚毁一游幸行乐之离宫别馆当远过之”。

葛罗的意见和蒙托邦一致。

其实,蒙托邦也并不是真的想让联军去毁坏紫禁城。法国政府早有训令,战争目的“决不在推翻当今中国之君主”,不希望看到“北京履行其职责的帝国中央政府出现瓦解”,进而导致太平天国“迅速波及帝国其他地区”⑦,使清政府垮台。这将损害法国的在华利益。蒙托邦强调拆毁圆明园乃“无益之报复”,乃是希望说服额尔金不要坚持拆毁圆明园,以免刺激恭亲王,使和议的日期再次被拖延。

英国政府对额尔金、格兰特也有相似的指示。大意是:不要将咸丰帝逼至拒降的程度,致使无法和中国议和,更不可直接推翻清王朝,导致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⑧焚毁紫禁城,有极大可能会导致联军和清政府之间的战争扩大化,让太平军从中谋利。英军是不会这么做的。

2、联军入城时曾承诺不对北京城进行破坏

联军不肯毁坏紫禁城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进城时和清政府有约定——清军将安定门交给联军,联军“不得破坏城市”;“除了将要进驻城里的两国公使的护卫队,联军士兵不可大批入城”。

联军当时缺少补给,必须在冬天来临之际的11月1日前撤军。但因存在上述约定,必须“遵守交让安定门所定的条件”,故只得放弃“攻击北京和城内任何公共建筑物”(也包括攻占紫禁城)来迫使清政府同意和议的手段。退而求其次,转而将京郊的圆明园作为焚毁目标——这是除“惩罚报复”之外,导致圆明园被焚毁的另一关键因素。

10月19日,英军一意孤行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之后,额尔金也向葛罗解释了不能烧毁紫禁城的原因:“焚烧北京城内之宫殿及其他公共建筑——彼方既已按照条件而开安定门,使我军入城;人以信我而开城,我乃背信而暴行,无心无意,人其谓我何。且如是为之,则和谈终无成望,留守城内之中国官吏,必皆逃走,恐更无人敢议和也”。

略言之,额尔金担忧火烧紫禁城可能使清廷陷入“无政府状态”,进而使联军找不到“议和对象”。这对给养不足、急于早日撤军脱身的联军而言,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联军中的一位法国军官夏尔·于贝尔·拉佛莱,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据该军官称:最先要求摧毁紫禁城的是额尔金,他要“以此证明联军部队到过北京并采取了报复”。这一建议遭到孟托邦和格兰特的共同反对,因为“北京城门是向他们打开的,他们承诺过要维护城内秩序和财产安全,他们都必须在城内避免采取任何过激的行动”⑨。此说有美化法军之嫌,但也从侧面说明,“安定门约定”对英法联军似乎确有一定的约束力。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