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传说 > 北宋画家王希孟死因真相揭秘

北宋画家王希孟死因真相揭秘

日期:2022-06-07 编辑:hez 来源:网络

北宋王希孟,一位18岁的少年,便显示出不凡的绘画天赋,他18岁所画的《千里江山图》流传至今,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王希孟年仅20岁就去世,至此他身上一直流传着关于真实死因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北宋画家王希孟死因真相揭秘

天妒英才,“作”死之说?

有一传闻说王希孟是年少作画,体力透支,过于劳累伤了身体累死的。据《千里江山图》卷后的蔡京跋文记载:“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皇上赐画于我。时希孟年仅十八岁,曾在画学学习,后来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几次为皇上献画,皇上不是很满意,但知道其性可教,于是对他教诲晓喻,亲自教他,不逾半岁,便进得此图。皇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以此探知,“不逾半岁”王希孟便作好了这《千里江山图》,也就是说半年或者不到半年《千里江山图》就被王希孟赶制而成。况且古人常以虚数计算年岁,也许此时王希孟甚至还未及十八周岁。据中央美术学院老师对《千里江山图》长达数年的悉心钻研表示《千里江山图》其实一共是由五幅图构成的,所谓五幅即指:“先是第一遍起稿以水墨描底,又称粉本;而后是上赭石色,以展现冷暖对比,以加强景物和谐;其次是加入石绿,是由绿松石和孔雀石制成;第四遍就是再上一遍绿色进行叠加,以增强视觉感官上的立体感;最后一遍才是上青色,取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绘制过程等同于画了五遍图,且其高0.51米长11.9米,《千里江山图》绘制过程之繁琐之细致,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一个仅虚岁十八的少年到底是耗费了怎样的精力与心血才将其绘制而成,且画完之后还需留时间给画匠装裱。清代鉴古家朱牧仲在《绘画绝句》中曾扼腕叹息希孟的死,其写道“进的一图身便死,空教断肠太师京。”这其中“进的一图身便死”同“作”死之说在时间上是有些许吻合的,都是说希孟在进图之后便死了,但这宋牧仲身处清代同北宋也是相隔数百年的,且又无其他记载考证,仅他一家所言,真假无处可寻。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之后,奋而成画,再绘《千里饿殍图》,赐死?

流传于世的还有《千里饿殍图》的传说,不知是真是假,《北宋名画臻录》中记载道“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皇上龙颜大悦,此时希孟年十八岁。后来恶时风习,希孟多次谏言,终是无果。奋笔而画,曰《千里饿殍图》。皇上大怒,于是将其赐死。死时年仅不足二十岁。”据聊城大学学报《北宋灭亡原因论述》一文中提到,政和三年宋徽宗开始修建延福宫,政和七年又开始修建华阳宫,这两项工程非常浩大,不仅将宋徽宗的奢靡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无限增大了农民沉重的负担,使其苦不堪言。如此看来,北宋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确实是恶时风习,很是符合《千里饿殍图》的素材提取。但是《千里饿殍图》我们只闻其名而不见其画,是否真实存在也不得而知。且《北宋名画臻录》中又记“皇上下了圣谕要将赐死,希孟恳请再见《千里江山图》,皇上应允,但是当天夜里不见希孟所踪,皇上甚惊疑之,于是将图锁在牢中,不得见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踪,可叹世人不得而知也。”此段传闻颇具传奇色彩,有神化希孟之嫌,虽然千百年来什么奇文怪状都时有发生,可真如这般神秘的,真是闻所未闻!

进的一图便遭赐死?

2018年一档关于文博探索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CCTV热播,一直以来都低调行事的《千里江山图》终于进入了大众的视野。001号讲解员张国立老师就提到了这个关于“王希孟进图后被徽宗赐死的传说”,话说这天下少年王希孟在绘画上很有天赋,一次徽宗出了一题——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学画院之中无一人能答,偏这王希孟见解独到,提笔在那马蹄处画上一只蝴蝶,随马蹄而飞舞,徽宗大悦,于是便要求王希孟来为大宋绘制这《千里江山图》,因为他自知自己是画不出来的,十八岁的雄性壮志和一尘不染,是他所没有的。但王希孟绘制途中却提取了大量的无理要求,虽然皇帝一一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其实徽宗内心是很不高兴的,且等着王希孟作完这《千里江山图》,便将其赐死。但这也只是传闻,其中真假已无迹可寻,所以只能作为传说而不可净信。并且,北宋时期崇文不尚武,宋神宗那样讨厌苏东坡也只是判他流放再流放,还给着响钱,按理说北宋文人只要不是造反是不会被赐死的。赐死之说虽有一定依据,但其真实性还是有待考究的。

奸臣所害?传言说王希孟被奸臣蔡京所害,但是这也仅是传言没有历史依据。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