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传说 > 玉门关名称由来的传说

玉门关名称由来的传说

日期:2021-08-06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玉门关,又名玉关。西汉武帝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150里小方盘城。因古代西域玉石皆经此输入,故名。这是史书文献中对玉门关名称由来的说法,很直白。民间对玉门关名称的由来,却生动有趣得多。

传说,玉门关的得名,的确与玉有关。据说古代丝路小方盘城一带,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白天热浪滔天,容易中暑。晚上又难辨方向,容易迷路。因此,这里被叫做“马迷途”。相传有一年,一支贩卖玉石的商队经过“马迷途”时迷路了,商人们都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人们发现一只孤雁落在地上,不停地哀鸣。一个心地善良的小伙捡起大雁,放在怀里准备走出“马迷途”后再放了它。谁知商队在“马迷途”走了很久都没走出去。这时,大雁说话了:“要想不迷路,方盘城上镶宝玉”。发现大雁能说人言,商人们惊讶不已,纷纷拿出价值连城的玉石,大雁叼了一块飞走了。

不久人们看到远处有闪耀的光芒,于是便朝着有光芒的方向走去,果然来到了小方盘城。这才发现小方盘城城门之上,镶嵌着一块玉石。人们才恍然大悟,于是把这里称为玉门关。

另外一个民间传说,也与玉石有关。

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的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祀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生病。”

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戈壁沙漠上。为什么叫玉门关呢,有关它的名字的来历,有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我们知道,新疆和田产和田美玉驰名天下。白玉如冰似雪,彩玉五光十色,墨玉翠绿鲜嫩。运入中原后,人们争相购买。可是,和田美玉运输难。贩运玉石的商队不畏艰辛,冒着酷暑炎热,冰雪严寒,暴风狂沙,往返于人迹罕至的大沙漠荒原上了起来。

小巴郎是一个贩运和田玉的商队小伙子,以一次捉到一只大雁,在这个大漠里这可是一顿丰盛的美餐,而且因为沙城暴等,似乎他们的驼队迷了路,就在准备宰杀大雁的时候,他似乎听到大雁在朝他说话,仔细一听,原来大雁说:“咕噜咕噜,免我一死,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巴郎子高兴地将刀子入了鞘,对大雁说,我本来就不忍心害你。你若能引我出了迷途,那就感谢不尽了。大雁悠扬地叫了几声,起飞了。商队跟着大雁,走出了马迷土,来到了小方盘城。

又一次,他们到此地又迷了路。那只大雁飞来,落在土梁上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飞边叫,引着商队出了迷途。大雁的话,其他人都没在意,唯有巴郎子听得明白。到了小方盘城,他立即找管家商议。“管家,咱们到马迷土几次迷路,濒临险境。这次,若不是大雁弓路,后郎子编谎坑人呢。踌错了半晌,一摆手,说:“算了,这次夜光墨玉石带的不多,下次再说吧。”

等到下一次,这个商队到马迷土又迷路了。一连几天找不到水泉,连骆轮也干渴得喘开了粗气。人人嘴上裂开了血口子,连步都迈不开。正在危难的时候,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咕噜咕噜”又叫了起来。管家蜡黄的脸上起了一层干皮,上气不接下气地唤过巴郎子问:“救命的大雁又来了,你快说,它讲的啥?”“还是那两句话:‘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过又加了两句:‘贪财害己,死无葬地!’不信请你仔细听。”巴郎子回答说。管家一听,果然明白了。

大雁又一连叫了几声。管家忙问:“大雁又说的单说小方盘城正西方向,有个驿站叫“马迷土”。夜晚,从此地出发向东赶路,连识途老马也会晕头转向,误人歧途,因而得名。“是呀,感谢大雁帮了忙!”管家回答说。管家为了活命,爬下给大雁叩了三个响头,狠狠地发了个誓愿。大雁起飞了,在前边引路,商队又一次走出了迷途。

到了小方盘城,管家再不敢贪财了,挑了一块最大最绿的夜光玉交给了巴郎子,镶嵌在关楼的顶端。每到夜晚,夜光玉发出晶莹耀眼的光芒,方圆百里之外,也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再也不迷路子。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为玉门关。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