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发现 >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日期:2017-12-20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瓦窑咀遗址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司徒村5组瓦窑咀湾。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武汉大学考古系联合鄂州市博物馆对瓦窑咀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并对瓦窑咀靠近洋澜湖周边一带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工作。此次调查与发掘的目的是弄清窑址的分布范围、内部布局及其与吴王城的关系,为吴王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支撑;建立瓦窑咀遗址陶瓷窑址的年代序列,弄清阶段性特征;在掌握相关窑址的产品面貌与技术成就的基础上,探索三国时期长江中游瓷业的发展情况。

  考古勘探

  2016年9月下旬至10月初,结合前期调查情况,考古队对瓦窑咀靠近洋澜湖边的二、三级台地进行了近2万平方米的勘探,勘探区域内均发现了文化堆积,厚度0.2~2米。经过勘探,初步认识到该区域内埋藏窑址超过百座,且窑址分布密集成片,瓷窑群与砖瓦窑群间隔明确,窑址群内部功能分区明显。

  考古发掘

  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地点选择在遗址的西部,分北、中、南三个发掘区,总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中区位于洋澜湖北侧的湖边台地上,地势开阔而平坦,发现2座窑炉与房址、池等遗迹,判定为烧成区与作坊区所在;南区位于东侧台地上,窑炉共5座,基本呈并行排列,灰坑分布最为密集,应为烧成区;窑炉群之间为房址、沉泥池等,是作坊区与废弃堆积区。发掘表明,窑场的整体布局科学合理。

  共发现遗迹63处,其中有窑炉8座、房址2座、灰坑49个、灰沟3条、水井1口。

  揭露的8座窑炉,大多保存较好,除1座龙窑(Y9)外,其余均为馒头窑。根据平面形状,馒头窑又可分为马蹄形窑(Y3、Y6)和椭圆形窑(Y2、Y4、Y5、Y7、Y8)两类。现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Y3为马蹄形馒头窑。全长2.5米,宽2.3米,窑壁为斜壁,呈青灰色,已烧结。窑床宽2.2米,长0.9米,仅存红烧土渲染面。窑门为砖砌,厚6~12米,宽0.76米,高0.39米。火膛长1.4米,宽2.3米,较低,保存完整。火膛内堆积大量窑具、陶片和砖块,还残留有木炭。操作坑为椭圆形,长2米,宽2.8米,操作坑中堆积有砖块和废弃陶片。

  Y4为椭圆形馒头窑。全长4.8米,宽2.4米。窑壁、窑顶与窑底均呈青灰色,已烧结,窑壁残高0.1~0.6米。窑门为砖砌,保存较好,厚0.2米,宽1米。窑门前有操作坑。窑门后为火膛,呈梯形,宽1.2~2米,低于窑床0.2米,底部呈青灰色,已烧结。火膛后为窑床,呈长方形,长4米,宽2~2.4米。窑床与火膛交接处为台阶。窑室后部尚存烟道3条,北部的一条已被后期破坏,余下2条烟道宽0.15米,长0.2米,残高0.05米。

  共发掘灰坑49个,平面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方形、不规则形几种,大小不一。灰坑分布密集,同时期灰坑之间叠压、打破关系较复杂。其中部分灰坑堆积有大量陶片、瓦、铁器、窑具等,其性质可能为沉泥池。另有灰坑形状规则,面积较大,深度较深,底部保存有较细而纯净的粘土,应该是淘洗胎料的揉练池。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瓷器、窑具、砖、瓦等,共收集陶瓷片等200余袋。完整及可修复的小件器物100余件。陶器多为泥质灰陶,火候较低,器类有罐、盆、碗、灯盏、刻槽盆、甑等,另有鸡、鸭、羊等家禽家畜模型。瓷器以酱釉为主,亦有青黄釉,胎釉结合较差;胎土细腻,胎质较为坚硬,胎体为褐色或白色;器类有碗、盘口壶、罐等。部分带釉的器物,将釉剥离后,与陶器无异,当为低温釉陶器。另外还发现大量窑具,多为支烧具,有窑柱、垫圈等,质地较坚硬,烧成温度较高,部分外表有釉。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发掘区局部俯瞰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马蹄形馒头窑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椭圆形馒头窑

湖北鄂州瓦窑咀发现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
出土遗物

  初步认识

  瓦窑咀遗址是吴王城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吴王城遗址是孙吴的早期都城,也是我国仅存的三国都城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从瓦窑咀遗址已发现的遗迹遗物看,其主体年代为孙吴时期,证实瓦窑咀窑址是与孙吴武昌城密切相关的一处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为研究窑址的性质、窑址与都城的关系及都城的布局提供了新资料。

  瓦窑咀遗址以馒头窑烧造青瓷器,是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的首次发现。瓦窑咀窑址群的窑炉主要为馒头窑,且保存较好、结构较完整,是目前湖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六朝早期馒头窑炉,也是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六朝时期烧造青瓷的馒头窑炉,对于长江中游早期陶瓷业发展阶段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鄂城六朝墓中部分瓷器的窑口找到归属。武昌城外鄂城六朝墓出土的大量瓷器的窑口问题,长期以来,学界语焉不详,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湖北境内六朝墓出土的瓷器均为外来品。瓦窑咀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基本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为陶器向成熟瓷器发展这一转折过程提供依据。成熟青瓷起源于东汉中晚期,在三国西晋时期迎来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瓦窑咀窑址的年代为六朝早期,与成熟瓷器的诞生时间相距不远,为探究湖北地区陶器向瓷器的转变过程,以及观察本地青瓷器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物证。为长江中游乃至全国早期陶瓷史的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丰富遗迹对于探索六朝时期的窑场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瓦窑咀窑址群除发现窑炉群外,还发现了房址、沉泥池、揉练池等窑场配套设施,对于探索当时整个窑场的布局、研究和复原窑址的生产流程提供了重要资料。(武汉大学考古系  王含)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2月15日)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