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 > 揭秘春秋霸主晋文公背后功不可没的女人

揭秘春秋霸主晋文公背后功不可没的女人

日期:2017-07-21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晋文公重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春秋霸主,年轻的时候命运多舛,受庶母骊姬迫害四处逃亡,周游列国几十年最终在62岁登临君位。重耳之所以获得成功除自身努力之外,他身边如赵衰、狐偃等贤能大臣的辅佐功不可没,更加功不可没的是他身后几位善良贤惠的女子们。

狄国女子——等你一万年

重耳逃出晋国时没有归路,只好跑到翟狄,一是因为其母是狄人,必然会被接受,二是因为翟狄与晋国接壤,来去方便。在狄期间,狄人俘获其他部落的两个女子叔隗、季隗献给重耳,重耳将叔隗嫁给赵衰,自己娶了季隗并生下两个儿子,五年后晋献公死,晋国内乱,有大臣要迎接重耳回国,重耳离开狄国时对季隗说,等我25年,如25年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很懂得重耳的意思,笑着说,等你25年我就50岁了,到那时恐怕我的坟上都已长满了草,即使不死也已人老珠黄,谁还要我?放心走吧,我愿意等你一万年。重耳吃了定心丸,可是弟弟夷吾先期到达晋国自立为君,重耳只好返回,住了12年重耳觉得齐桓公是位有才能的君王,遂踏上去齐国的路途。

齐国女子——实现你的远大理想

齐桓公厚礼相待,将家族中的一位少女嫁给重耳,还陪嫁了20辆马车,衣食丰足媳妇漂亮,重耳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便呆在齐国不愿离开。这时齐桓公死,竖刁与群公子作乱,赵衰劝重耳离开,重耳贪图享乐爱恋妻子竟有放弃重任的打算,赵衰等人在桑树下商量如何才能让重耳离开齐国完成自己的大业,不料重耳媳妇的侍女在树上采桑偷听了他们的密谋,回去后告诉了主人,齐女怕她泄露当即杀了侍女,并对重耳说,你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这里,你不能满足现状贪图一时,要实现你的远大理想,你赶快走吧。重耳不肯,齐女与狐偃等人将他灌醉装上马车驶离齐国,重耳酒醒大骂狐偃拿起长矛要杀他。

曹国女子——将来必定称霸

路过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很好奇想偷窥,于是安排重耳沐浴,当重耳正在桑拿,曹共公突然闯入看到了重耳的裸体,重耳认为他很不礼貌心里厌恶,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非常有眼光,对丈夫说,公子重耳绝非等闲之辈,将来一定能回国为君,为君一定称霸,称霸一定会讨伐对他无礼的人,曹国将是第一个讨伐对象,你为什么不友好地对待他呢?僖负羁认为妻子的话有道理就借给重耳送食物之际送去一块宝玉,重耳只接受了食物而退还了宝玉。重耳走后,曹共公总是给僖负羁小鞋穿,后来重耳果真讨伐了曹国,叱责曹共公的无礼要求他重用僖负羁,并将曹共公软禁多年。

秦国姊妹花——绝不祸乱国家

重耳来到秦国,秦穆公将宗室中的五个女子嫁给他,其中两位对重耳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位是文赢,一位是怀赢,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后来成为晋文公夫人,重耳即位,文赢建议不要忘了狄国的妻子并迎接季隗回国。秦晋开战,晋俘虏了秦的三军主帅,文赢请求儿子襄公看在秦国以前对晋国的恩惠上放他们回国。怀赢也是秦穆公的女儿,太子圉在秦国作人质的时候秦穆公将她许配给太子圉,晋国内乱太子圉想偷渡回国与怀赢商量,怀赢支持太子圉回国但不同意一起逃跑,她说,你是晋国太子回国是应该的,我没有君王的命令逃跑就是不忠,你还是先走吧。

太子圉回国被立为怀公,不久被杀,因此怀赢一直留在秦国。重耳知道怀赢的身世不想接受,所以在怀赢侍候他洗手时他挥了挥手示意怀赢走开,怀赢很生气说,秦、晋两国是平等的国家,君王让我服侍你,为什么看不起我呢?重耳连忙赔礼。后来晋襄公死,赵盾觉得公子雍年长在秦国又有政绩,立他可以减少内乱,但另一大臣要求立怀赢所生的公子乐,赵盾认为怀赢先后嫁给文公、怀公叔侄二人有淫乱嫌疑,公子乐质押在陈国,陈国是个小国对晋国的稳定发展没有帮助,所以反对,派人半道杀了公子乐。虽然如此,史书没有记载怀赢忌恨任何人,也没有因此祸乱朝政,倒是在赵盾接回公子雍的时候,晋襄公夫人穆赢吵闹不休,他带着太子来到赵盾家跪着叩头说,襄公临死将太子交给你,你不能平白无故就废掉太子,赵盾无奈只好立襄公太子,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晋灵公。

回顾晋文公身边的几位女人,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惊天之举,但也没有像宣姜、齐姜那样乱伦乱国的丑行,晋文公能够成为一方霸主与她们的奉献可以说密不可分,她们的平凡善良、通情达理以及女性所固有的优秀品质也是我们今天不该忘记的。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4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