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有什么特点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过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有什么特点的相关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刚传入,壁画中的飞仙也叫天妃,没有天妃和飞仙之分。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与飞仙在艺术形象上相互融合。敦煌飞天是指敦煌石窟中所绘的飞天神,后来成为我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专用名词。
中国的飞天多绘在墓室壁画中,象征墓主人的灵魂可以出窍,升天。与羽人合葬的墓中有各种神仙。即使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也有不朽的场面。东汉以后,随着神仙思想和早期道教的传播而更加流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道教交流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刚传入时,壁画中的飞仙也叫飞仙,并不是从飞仙中分离出来的。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和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相互融合。敦煌飞天是指敦煌石窟中所绘的飞天神祗,后来成为中国特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专用名词。
艺术形象
从艺术形象上看,敦煌不是一个文化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虽然天妃的故乡在印度,但敦煌的天妃是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佛道长期交流融合,西域飞天,中原飞天。那是一个没有翅膀和羽毛的飞翔的天空,没有圆圆的光,靠云而不是靠它们,主要靠飘逸的衣裙和飞舞的丝带。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有才华的创作,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时代特征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石窟的创造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到元末持续了一千多年,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失。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更替、政权转移、经济发展繁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等历史变迁,天妃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变化。不同的时代和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天妃。一千多年来,敦煌天妃形成了独特的演变和发展历史。其演变历史与整个敦煌艺术史大体一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的敦煌天妃画多绘在洞顶的角上、洞顶藻井的装饰上、佛龛的上缘和本生故事画中主要人物的头像上。北魏时期天妃绘画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叙事图和佛龛的两侧。飞翔的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翔的特点,但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渐变成了敦煌飞翔。如北魏第226窟北壁背面,西侧及上方飞散着一朵花。它的脸型由椭圆形变为长而饱满,鼻子饱满,嘴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飘,飞上天空,豪放大方,势如飞鹤,花香扑鼻,体态优美,动作极强。隋正处于一个融合、探索、创新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各异,身材修长,比例适中,腰姿柔美,容貌婀娜。有的脸清秀,有的脸丰满。礼服各不相同,有的半裸,有的穿长袖长袍,有的穿短衬长袍。有单飞、群飞、上飞、下飞、逆风飞、随风飞……到了唐代,敦煌天妃已经完成了吸收和融合中外的过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唐代洞窟的四幅壁画都是大型的经典画作。飞翔不仅仅画在海藻、佛龛、四帘上,大部分都是画在经典里的。佛天堂中间,漫天飞舞,有的踩着彩云缓缓降落;有的昂着头,摆动着手臂,飞了起来;有的手捧鲜花,翱翔天际;有些人手中拿着花盘,飘过天空。随风摇摆的连衣裙,卷起来的丝带,让飞扬的天空显得那么轻盈灵动,潇洒迷人。五代宋以后,天妃在造型动态上没有创新,逐渐公式化。虽然天妃的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有什么特点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要钻研更多的历史相关内容,我们推荐你关注古宫历史网。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详尽的历史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过去,开阔视野,以及深化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